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振兴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制造业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对加快质量品牌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6年,国务院部署了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出台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把“创品牌”作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提高有效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要的战略抓手。近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进一步彰显了品牌建设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体现了全社会对中国品牌的期望,为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品牌建设是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品牌发展是一国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
品牌建设助力制造强国战略。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面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形成的“双向挤压”,我国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优势正在日趋弱化,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面向产业中高端的竞争新优势。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竞争现实以及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品牌是制造强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培育品牌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品牌建设推动供需结构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重点任务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品牌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纽带,培育品牌有助于指导供给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需求侧消费升级,提高供需两侧对接的效率。
品牌建设促进实体经济振兴。经济建设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体经济需要企业增强创造价值和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投入资源,通过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过程为产品赋予了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但是,这个价值需要在市场交换中转化为货币,才能完成“惊险的跳跃”,成为企业的收益。能不能跳得高、跳得远,取决于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以及对商品价值的认知。品牌是价值和信誉的载体,将为完成这一“跳跃”提供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