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7年12月13日 08版)蒋菡
11月14日,江苏昆山,49岁的女工张正莲正和10多个同事推着婴儿车在测试道上行走。这是检验婴儿车质量的一个环节,测试道包括常规路面以及台阶、凹坑、沙滩、水槽等各种恶劣路况。工人们每天要推着车走8个小时,大约30公里——这样一圈圈地走,张正莲已经走了10年。
这串数字瞬间击中了我。
今年11月,我随质检总局“质量提升行”媒体团先后赴江苏和广东两省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这是质检总局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而采取的走进企业、深挖质量故事的具体行动。在与数十家企业的老总、质量总监以及一线工人的接触中,在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一次次被“质量”击中……
张正莲是好孩子集团质量管理体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环,却也是这个企业质量金字塔底座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这座金字塔里还包括执行零返工制度的生产车间,投资数千万元的检测实验室,每年数亿元的研发投入,以及塔尖上的企业创始人宋郑还。
在回答有关市场份额的问题时,70岁的好孩子集团董事长宋郑还一脸淡定地说:“我们不会去盯着竞争对手,我们会始终紧盯消费者,否则很容易迷失。”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担心被潮流抛在身后,怕落伍,怕被赶超,而有一种企业,担心的居然是迷失。
面对各种眼前利益的诱惑,不迷失并不容易。宋郑还坦言:“这些年来我们也遇到过各种诱惑,比如房地产,但我们坚持只做一件事,努力做好这件事。”好孩子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儿童用品,在一些产品类别上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者。
在一个貌似没有那么“高大上”“高精尖”的行业,同样可以打造出为国际市场认可的中国品牌。这是脚踏实地的力量,也是品质自信赋予的力量。
这种力量,我在广东东莞的一家企业也感受到了。同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创始人,东莞铭晋家具公司董事长吕邱进说:“我们做的是能够代际传承的家具,不是一锤子买卖。”
制造能够“代际传承”的产品,需要的是近乎偏执的品质追求。11月22日,吕邱进告诉记者:沙发坐姿仰角102度、坐深+坐高=102厘米最舒服……“‘舒服’两个字是由无数次研究和试验的具体数据支撑的。”他说,“虽然在品质提升过程中会阶段性地出现天花板,但只要精益求精总能找到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