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国内首批99只通过全人工繁殖方式孵化的绿海龟在全国大陆架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惠东海龟国家级保护区海龟产卵场集中放流。
今年,由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担的海龟全人工繁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人工饲养亲龟在今年5月28日产下第一窝海龟卵,共99枚。7月24日,第一窝海龟卵孵出海龟91只,标志着我国海龟全人工繁殖取得圆满成功,这项技术也填补了国内海龟全人工繁殖领域的空白。
据该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海龟人工繁殖项目负责人叶明彬介绍,今年保护区共成功诱导5只人工饲养亲龟产卵19窝、共1547枚。目前,成功孵化出稚龟639只,平均孵化率48.1%,最高孵化率91.9%。此次放流的99只海龟中大部分是第一批全人工繁殖的海龟,个头都在400克左右。
5只亲龟在人工模拟的产卵场产卵
海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指将野生海龟产下的海龟卵进行人工孵化并养殖至性成熟阶段,这一过程一般需要20年~30年。再通过人工诱导方式,使其产卵并孵化出海龟。保护区现有成年海龟30余只,今年产卵的5只亲龟,重量都在180斤以上。
近年来,由于渔业捕捞、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海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据专家预计,我国南海成年海龟数量不足2000只。
而海龟洄游距离和成熟周期长,保护难度大导致野生种群恢复速度极慢。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工繁殖被国际龟鳖生存联盟(TSA)认为是物种保存和资源修复的可行手段和关键技术。
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海龟全人工繁殖项目在2008年开始启动,目的是通过攻克海龟人工繁殖方式增加海龟数量,并通过增殖放流实现海龟种群逐步恢复。
项目初始阶段,保护区内养殖的成年海龟数量较少,基础设施不健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遭遇了不小的困难。
“最大的难点在于要把握惠东地区海龟的生物学特性,需要收集海龟生长、交配、产卵等环节所需要的环境信息,并且进行环境模拟重建,让海龟能顺利产卵。”叶明彬介绍说。
5月,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巨大突破。5只亲龟在人工模拟的产卵场产卵,然后由工作人员将海龟卵移到集中孵化区,在可控温湿的条件下进行孵化并孵化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