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依然大量进口 芯片“瓶颈”如何破解?——代表委员把脉芯片产业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每年依然大量进口 芯片“瓶颈”如何破解?——代表委员把脉芯片产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张辛欣、潘洁
芯片,被誉为是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科技实力的象征。
近年来,尽管我国一些制造领域芯片“瓶颈”制约正在缓解,但每年依然要依赖大量进口。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并部署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产业发展。如何从根本上破解芯片“瓶颈”,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芯片制约有所缓解 大量进口现状依然未变
很长时间内,类似“圆珠笔尖”的核心零部件一度缺失,手机摄像头以国外厂商为主,内存条价格受市场波动大……芯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领域发展的“瓶颈”。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投入,这一问题在逐渐得到缓解:“核高基”专项与国外差距由15年以上缩短到5年,一批核心电子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中一些中国企业正在展现全球水平……
“我和我的团队承担了国家‘星光中国芯工程’,我们自主研发的芯片成功占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约60%的市场。”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说。
芯片产业发展与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密不可分。2014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布局,集成电路自给率大幅提高,有效缓解了制约。
“为什么现在感觉到技术创新突围扑面而来,主要是信息技术科技创新能力集体突围,一些技术爆炸式变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快速迭代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说。
邓中翰说,尽管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部分领域已取得突破,但整体还落后不少。“芯片大量进口的现状,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核心技术“命门”要守好 没有芯片就没有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