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有重要意义。今年中央机构改革,将相关部门农田建设职责整合,切实改变过去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为实现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今,各地通过提高农田产量、加大高效灌溉投入、创新引资模式等,加速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功不可没。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我国已建设高标准农田约5.6亿亩,粮食产能大约提高10%至20%。日前,我国提出到2022年全国确保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要如何精准发力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又如何通过农田建设带动农民增收?
理顺机制,补足建设短板
业内人士认为,中央机构改革将相关部门农田建设职责整合,列入农业农村部职能,新设农田建设管理司,履行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管理等职责,将切实改变过去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有利于集中力量开展农田建设。
当前,一些省份正通过创新思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强化监督管理。江苏省已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圩区、丘陵等不同类型项目区亩均投资标准,同时出台政策吸引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建设;正在发展典型沙漠绿洲农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确定平均投入工程费用2000元/亩开展农田建设,并积极探索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合作,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甘肃省充分发挥基层主导作用,采取补改结合的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及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将统一下达农田建设任务清单,推动从中央预算源头上对原有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设立农田建设专项,增强农田建设工作合力。积极指导各地加快理顺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统一建设内容和要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创新思路,增加农民收入
在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稻鳖共生”基地,远处是水稻,近处的池塘里养着甲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