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愿性认证正成为创新产品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从认证产业看实体经济新潜力(产经观察)
本报记者 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9日 18 版)
核心阅读
■目前我国认证产业能满足中高端质量需求的服务项目仍然较少,一些高端认证起步较晚,与市场需求、国外机构的差距还比较大
■认证机构要抓住标准化和检测能力两个基点,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自身水平
“逐步发展高端认证”“开发更多的自愿性认证服务”“发力产品认证”……经历数年快速发展的认证行业正提出不一样的发展目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时期,对认证产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新要求。
作为高技术性服务业,认证产业与制造业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制造业走向中高端的过程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市场出现新机遇
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涌现研发检测、产品认证等新需求
手握研发新品,市场不知、不晓怎么办?
上门推销?免费试用?做广告?
可对于工业品,销售对象为下游企业,营销效果欠佳,是否有办法一举获得信任,取得认可?
认证!
“几年前,国内充电缆生产企业纷纷瞄准新能源车这一新兴的大市场,可苦于口说无凭,难以自证实力,于是不少企业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研发一套认证标准,证明其充电缆的安全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充电安全虽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标准领域却是空白,不仅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也处于欠缺状态。
于是,自2015年开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德凯集团(简称DEKRA)共同推出了一系列充电电缆及高压线束标准,并提供相应认证服务。“我们推出了联合检测服务,一次检测,企业能同时获得CQC和DEKRA的证书,一份用于开拓国内市场,一份用于开拓欧洲市场。”该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联合检测已服务了100多家企业,帮助其“开疆拓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