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作为一个拥有90余年历史的文化品牌,所有影响力都源自于它的动画世界。而迪士尼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美国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代言人,与其动画世界长期以来在深层上既立足主流、却又灵活调适的话语策略密切相关。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迪士尼公司在渡过了因二战所导致的惨淡与萧条之后,重新进入了一个向电影、电视、图书、主题公园,以及其他各类衍生商品多元扩张的成熟期,而彼时也恰逢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化范式开始发生结构性变革的重要时期。
可以说,正是对时代语境的积极迎合,逐渐造就了迪士尼动画世界在文化逻辑上的混杂特征。即从娱乐文化的角度来看,迪士尼动画世界——无论是其赖以起家的动画产品,还是其作为拟像延伸的主题公园——都典型地体现了一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杂糅。
这种杂糅十分巧妙地应对了时代的变迁与转型,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动画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杂糅策略更是为迪士尼争取到了几乎全年龄段的受众,成为其能够持续风靡而魅力不减的深层文化原因。
迪士尼动画世界的现代性话语策略
1. 大工业的生产文化与封闭的叙事结构。
迪士尼动画世界的现代性首先突出体现在其所秉承的大工业生产文化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就已经进入了一个专业细分化的生产过程,草图、着色、故事板、摄影等工序都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堪称全球动画工业流水线的“鼻祖”。
而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建造和管理则更是遵循着一种高度秩序化、标准化的环境控制模式:在建造过程中,整个园区的建筑、道路、水文、植被,甚至土壤都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标准进行生产,以尽最大可能为游客的完美体验奠定基础;在建造完成的公园里,游客所做的一切也都是被事先设计好了的,人们按照特定路线进行游览,并完全处于管理者的控制之下。
以上所有这些生产和管理理念,都可以看作是对高度发达的现代理性原则的贯彻。
而与这种现实层面的大工业生产文化相呼应的,则是迪士尼动画文本的“结构化”与“标准化”。从叙事学上来看,几乎所有迪士尼动画故事遵循的都是最为经典的线性叙事逻辑: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段落清晰,且几乎从来不用倒叙或插叙,遑论其他碎片化的叙述方式。
除此之外,在角色上恪守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设置;在视角上惯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方位;以及在结构上最终呈现出极强的稳定性与封闭性,等等,都是迪士尼动画故事的基本律例。
因此可以说,在现实与虚拟的双重意义上,对理性原则的遵循构成了迪士尼动画世界的框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