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观念品牌观念

便利店的在线法则

  物流成本與引流成本将资本的攻击挡在了墙外。作为线下零售必争之地,便利店在做到快和好的同时,还得思考如何留住客户,补齐多和省的短板。

  便利店就像小蚂蚁。

  互联网搅乱了零售气候,上万平米的大店就像气候灾害中倒下的第一只恐龙。而差不多百平米的便利店就像幸存的蚂蚁,虽不显眼,但能坚强挺过严峻的气候灾害。要知道,凶残的互联网和资本,并没有想过要饶便利店一命。

  资本的墙:刚性成本壁垒

  过去12~18个月,包括BAT、京东等巨头在内的不少于10亿美元的资本,曾多次要用互联网模式来挖掉线下最后一块“净土”——便利店。闪电购、“京东+达达”组合、淘宝,都企图披着O2O的外衣突破最后一公里。

  但它们都没有获得成功。其实,商业本质里有两个刚性成本,一个是物流成本,一个是引流成本,很多所谓的O2O模式都为此流产。

  首先是物流成本。我们叫一个15元的外卖,配送费竟然在7~8元。客单价10多元,但大约50%花在物流成本上,这完全违反了商业的本质。一旦物流成本跨越了其在交易额中占比的底线,这个模式便不可持续。

  其次是引流成本。互联网引流成本过去很低,2003-2005年,淘宝处于起步阶段,商户每获得一个活跃用户的成本为2~3元。而如今,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00元。一个和线下便利店同样主打高频次、低客单价的线上商户,100元左右的获客成本带来的交易仅几十元。就算毛利率15%,甚至20%,需要交易多少次才能回收获客成本?经过测算发现,这种小客单价大概需要10次复购才能把引流成本收回来。

  所以互联网没有突破最后一公里,这不是资本愿意放过便利店,只是因为这两个成本没法突破。

  那便利店为什么能够成为这只打不死的蚂蚁?因为贴近用户,便利店成了物流的节点。对消费者来说,散个步都能遇到好几个便利店,很多东西到店自提就好,便利店无需附送物流。便利店剩余时间给消费者送包裹,不是更能提升消费体验吗?即使略有提升,但行业效率却降低了,所以不建议。

  有些模式对消费者体验是好的,但不能提高效率。上门做按摩足以提升消费体验,但询问工作人员后你会发现,以前一天做8次,上门服务一天只能做3次,行业效率反而下降了。所以,便利店应该成为物流的毛细血管,鼓励消费者就近自提,从而规避掉物流成本。

  另外,便利店的引流成本,是别人不可取代的。

  中心区域的便利店,月租金一般1万到3万元之间,平均人流也是1万到3万人不等。如果便利店在注重获得订单的同时去获客,把这个客人变成用户、变成会员,那么房租除以每个月新增客流,相当于每次获客也只花了2~3元。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