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夏普,两个响当当的品牌,在手机江湖都曾拥有一席之地。它们在同一天举行了新品发布会,正式“回归”中国市场。
在功能机时代,黑莓和夏普有着辉煌的过去,不过在智能手机的浪潮中风光不再。如今卷土重来,它们也跟昔日市场霸主诺基亚一样,将重心放到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希望能在此浴火重生。
与诺基亚手机改换门庭到HMD(成立于2016年5月,主要创始人均来自诺基亚公司)相近,夏普改姓鸿海,黑莓则被TCL招致麾下。
这些昔日沙场老将虽然有着类似的经历,但是每一家在重回中国市场时背负的使命却不尽相同。
老品牌改头换面,中国市场已“物是人非”
老品牌们竞相回归,试图在中国市场获得新生。但是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当年它们“叱咤风云”的那个年代的景象。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已经走过比拼产品配置和性价比的年代,营销、渠道以及差异化是当下关键点。
对于黑莓、夏普以及诺基亚来说,新东家首战选择中国市场,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曾经拥有的品牌价值,还有来自各自东家赋予的优势。
在被鸿海收购前,外界对于夏普的记忆,更多是“衰退”和“连年巨亏”后,最终无奈选择出售。不过,鸿海收购夏普之后,采取了一系列重组和调整措施;同时为更好地提高夏普内部运营效率,引入了更为严格的考核机制。
夏普在鸿海的“提携”下很快实现逆袭。据夏普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6月份,夏普实现利润 144.8 亿日元(约 1.3094 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亏损 274.5 亿日元。
电视和液晶面板业务的复苏,似乎让夏普对手机业务重新燃起了希望。前不久夏普表示计划投入约 2000 亿日元,用于 2018 年初开始量产 OLED 面板。在这一领域,夏普依然面临三星电子的强大挑战,特别是在小屏OLED面板方面。迎难而上,夏普无疑是希望重新发展手机业务,为其在小屏OLED市场争取更多的机会。
来看优势。一方面,在被鸿海收购后,夏普依靠富士康在手机生产、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能很好地把控供应链,以最高效率和较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不是没有可能。另一方面,夏普手机在中国市场曾经几进几出,虽然留下的粉丝基础不那么厚重,但其基因里仍保留了日系品牌的精致和名气。
再看看难点。第一,如今的中国手机市场,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华为、小米和OV(oppo和vivo)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连苹果、三星这样的超级巨头都逐渐被超越。市场硝烟弥漫,夏普在线下渠道的纵深、用户口碑的建立、性价比方面的比拼都面临巨大压力,要想“杀出一条血路”,面临空前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