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天,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珠宝行业举步维艰。那年在美国迈阿密,Elissa Spektor偶然路过Maurice珠宝店,她惊讶地发现,店里居然挤满了顾客。
这些人在做什么?带着问号,Elissa走进店里。原来,他们正在排队定制自己专属的潘多拉手链。这是Maurice刚刚引进的一个丹麦品牌。
经营珠宝精品店Love and Pieces的Elissa很快记住了这个名字。尽管当时潘多拉的广告牌已遍布佛罗里达州,但直到这一刻,Elissa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潘多拉热潮”。她后来回忆说:“所有人都想买。”
没有身份,却可以是任何身份
事实上,潘多拉并非一夜成名。1979年,金匠Per Enevoldsen和妻子在哥本哈根市郊创立了潘多拉。那时的潘多拉只不过是一家小小的珠宝店,妻子在楼上负责销售,丈夫则在地下室负责加工。如今,潘多拉的产品已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0亿美元,发展成为美国第三大珠宝商(前两名是徽记珠宝和蒂芙尼)。尽管去年才刚刚引入电商,但数据显示,潘多拉官网的浏览量已高居珠宝业之首。
尽管已经成为行业巨头,但潘多拉依然处于成长状态。据潘多拉美洲总裁Scott Burger介绍,公司的愿景只有一个:成为全世界最受人们喜爱的珠宝品牌。
潘多拉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好像没有什么品牌故事。它不像Kendra Scott,拥有年轻美丽的设计师;也不像Alex and Ani,拥有贯穿所有产品的核心精神;甚至不像蒂芙尼或卡地亚那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挖掘。
“身份的空白是有意为之的。”时尚博主Becky Stone猜测说。在她看来,品牌故事的缺失,对潘多拉来说恰是一种优势。“潘多拉不代表任何人,以此触及更广泛的受众。潘多拉希望你戴着它的首饰,然后自己弄清楚如何展示自己。”
高频次推新,保持吸引力
与众多奢侈品大品牌“设计引导消费”模式不同,潘多拉采用的是“消费引导设计”模式。每年潘多拉在全球调研8000多名消费者,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原点进行创新,并根据各国不同的节日或民俗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比如纸杯蛋糕、滑雪板、罐装咖啡、圣诞树、圣诞布丁、厨师帽、爪印、皇冠、贡多拉、刺猬、中国娃娃、香水瓶……千奇百怪的造型让顾客感到,这才是真正的个性化定制。
产品在设计完成后会先小批量生产进行试销,如果销量不佳会在搜集消费者意见后修改。然后再次试销,如果三次试销失败便进行清库处理。
“购买了一次潘多拉的顾客,总会成为回头客。”时尚趋势预报WGSN的分析师Jaime Barr说,“他们不断推出最新、最潮的手链,让消费者为之着迷,并逐渐形成了忠实的粉丝群。这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市场拓展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