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局部市场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一年状况更低迷。传统快销行业如日化,食品,饮料这些日用消费品行业中的巨头公司在上一轮金融危机时被誉为刚需,依旧保持双位数增长,而此轮经济下行主要快销品巨头几乎都陷入负增长。是总消费量下降了吗?数据显示不是,而是原来靠规模优势崛起的巨头正在被电商,跨境等新通路中的中小品牌所瓜分。巨头大量广告所构成的用户品牌忠诚度也正在资讯过度,信息碎片化粉尘化的时代开始瓦解。传统快销品牌的下滑与传播环境的巨变有着深刻的关系,在一个资讯严重过度的时代中,品牌商要注意突破四大传播陷阱适时调整媒介战略,才能有效把握与用户沟通的触点,形成用户对品牌的真正记忆与认知。
电视收视点的困境
许多国际快销巨头是十分重视投放媒体的数据分析的,包括GRP(总收视点),CPRP(收视点成本),Reach到达和Frequency接触频次分析等,这对于插播广告的效果是很好的评估手段,但今天的现状是晚上开机率,大幅下降,收视人群老龄化,120个频道上万个节目选择过多,广告时段转台率过高,真正有价值的观众收视呈现周末化栏目化特征,只有八至十个最核心的娱乐栏目具有2%以上的收视率,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节目。今天电视有数千个娱乐栏目,大家能够广泛记得住的栏目也就是前十大。收视率在2%以下,百度用户关注指数低于5万,每年相关微博条数低于30万条的,消费者很难记得,因为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扩散能力的栏目是很难带动你的品牌力的。在前十大栏目里而且必须投重金选择冠名赞助商,至少也要是特约播出商,因为观众消费的是内容而不是广告,纯粹插插广告即使可以累积GRP,计算出到达与频次数据,但实际上效果很小。加多宝《中国好声音》,立白《我是歌手》,伊利《爸爸去哪儿》片中广告插播都有几十条,绝大部分广告用户很难想起来。所以虽然《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季播节目冠名赞助商成本已超过5-6亿但收视效果有保证,具有投资能力的大客户应该占据这些稀缺性的头部资源才有影响力和记忆度。
总结:在一个信息爆炸,广告爆炸的时代里,如何靠散播插播去做GRP,去做Reach,这些收视点的数据是否正确,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影响力都是快销客户的困境。
数字化的困境
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年纪越来越老,眼球迁移至网络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这几年传统快销客户都把电视广告往Digital广告上移。在Digital上,网络视频与电视广告最为接近所以电视预算正向网络视频迁移。视频广告的前贴的时间长度也在接近电视插播广告的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