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人变得故步自封,在释放个体对世界的发声权利后,也同样让人的生活变得趋同与不可期待,这其中既有人与群分的社会作用,也有强大机器的推荐算法使然。在社交网络下,部分拥有社交基因的品牌自然而然与消费者走的更近,然而更多的是品牌的传统传播手段的失灵,在这个新环境下,品牌主感到前所未有的慌张,如何才能让品牌走进消费者的圈子里?
一、内容对渠道的反哺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失去了工业时代的主动权。在网络媒体还未如此发达的时期,传统媒体的报道意味着内容经过众多信息的筛选,传在标着信息的重要性的同时也确立着一件传播战役的开端。因此过去的品牌推广及公关战役中,品牌主都把精力花费到渠道建设中,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渠道有一定的排他性及独占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渠道的曝光意味着信息的价值及效率,总而言之,渠道本身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容传播的价值及广度。
而网络媒体及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传统渠道退居次位,如今信息生产通道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发生引发社会讨论,那样已经无法适配整个社会的快节奏信息流,而是先通过内容形成社会话题及热点,通过新媒体的推广反逼传统媒体被动报道形成内容的反哺。此时,传统媒体的介入及被动报道已经意味着传播战役接近尾声,难以再次发酵扩散,若是严肃媒体对公关事件进行定性报道,那就更意味着传播事件已经结束。
可以看出,以往的品牌传播是通过渠道去带动认知,而在如今是通过内容去带动认知。就拿公关传播来说,以往只需要做好事件策划、准备通稿、邀请媒体参加发布会这“三板斧”就可以至少有些反响,而现今的媒体环境下,报纸头条、门户首页的新闻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知道,内容、口碑、体验才成为了品牌传播的突破口。
二、意见领袖与分享主
网络媒体的丰富让我们与世界无缝对接信息,但事实上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信息选择过多只会让我们更加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这么看来消费者的信息传达反而越来越封闭,这也是品牌信息打入一个社群难度所在。
消费者对信息的信任再次从权威媒体转移到社群KOL,原因很简单,KOL类意见领袖是懂得其圈层的个性化需求的。W公司的李三水认为,一个品牌的主人既不属于消费者、也不属于广告主,而是属于那些能够二次分享加工品牌信息的人,即分享主。这里所指的分享主便是具有再创造能力的K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