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不相信眼泪
房地产市场寄托着十几亿人的梦想,从解决最起码的日常起居问题,到一家人的生活,孩子的成长,亲朋好友的相聚,财产的囤积,都离不开房子的庇护。
房产及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无休止的贪念在蔓延。近年来,房地产投资逐渐偏离初衷,慢慢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因为人人都离不开房屋,因为地段不可再生,因为人们创造的大量财富需要稳定的回报,选择几十年相对稳定的不动产,当然是可靠的去处。
投资,自住,保值,升值,房地产被完整的利益链条牢牢捆绑,只有稳定的上涨,持续的回报,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撑大的胃口。房地产市场“黄金十年”造就了无数千万富翁,同时,“丈母娘经济”又让成千上万新入市的业主债台高筑。
2016年全年,“房价见顶,增速放缓”的观点不断冒出。然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人对利益的贪念无法阻止。地价疯狂拉高,房价居高不下,带来的是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国五条、国七条、新国五条、国八条等禁令不止,但无一例外都没有阻止房价蹭蹭上窜。
到了2016年年尾,房价在高位徘徊之后,似乎有些喘气,开始不情愿地缓步下行。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指示:“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央发话,一锤定音,房价再要上行,得看大大们的脸色了。
涉及数亿人口的福利,涨有限制令,跌有疯狂接盘,房地产业态像极了正在做俯卧撑的猪坚强,就算停在原地晃荡,横竖都是肥油。
2016年房地产数据显示,受全民巨资买单的关照,地产巨头们在这一年业绩突出,而且千亿俱乐部坐了满满一桌。大地产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大,市场占比越来越高。和不知名的区域发展商比较而言,大品牌相对品质有保证,升值有潜力。受品牌溢价影响,品牌大盘价格较高,为了加速市渗透,大品牌通常都会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大量的传播沟通,以化解消费者对房价的敏感。
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宏观的用意也是倡导以高品质生产资料提供更高逼格的生活享受。因此,大牌的繁荣,符合国策,也意味着房地产价格再次得到市场的默认。
巨头突围
不得不说,房地产大佬们都是公众人物,举手投足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是自身品牌的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是各大地产品牌进行高起点、广覆盖的传播手段之一。
很有趣的一幕,2016年是房地产大腕屡次成为网红的一年。仅是万达王健林的“小目标”,一言既出震撼江湖,足以让一众屌丝无辜躺枪,倒地不起。赚“一个亿”那叫小目标?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巨额资金,大地产商发出无足轻重的评价,表面上显示了王健林财大气粗,再扒一层皮就能发现地产行业的暴利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