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开始比较联想和华为了,联想一个已经发展32年的企业,在目前的表现中为什么不如只有29年历史的华为呢?无论是联想,还是华为都是中国企业群中的优秀企业。在发展的初期联想的市场表现远远好于华为,而在最近几年华为已经超过了联想,这是为什么呢?
这两家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都是选择以贸易的方式来获取企业的生存空间,而一旦他们摆脱了生存期之后,在二次战略选择的时,联想选择了贸工技,而华为选择了技工贸。联想的主要客户是个体消费者,而华为的主要客户是集体消费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联想是BTOC,而华为是BTOB。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实际上是这两家企业决策阶层世界观、价值观和他们所遵循的思维逻辑的具体体现。联想的贸工技战略它遵循的是社会学逻辑,这种逻辑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的变迁,这种社会结构包括利益格局、社会阶层(分层)结构等等,这种逻辑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而华为的技工贸战略遵循的是一种自然科学逻辑,这种逻辑主要关注的是所在行业领域技术的变迁,它是以工程师为本的思想文化。不同逻辑的背后所形成的是不同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这也就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结果的不同。
其实无论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学逻辑,还是以工程师为本的自然科学逻辑,他们本身并不存在是非、对错,他们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逻辑导致目前结果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联想的以人为本的逻辑,不仅仅是需要以消费者为本,而且还要以员工为本,联想在这基础方面做得够吗?联想被裁员工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联想不是我的家》,战略层面的决策阶层出现了问题,最后责任却由执行层面的执行者来承担责任,这是一种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联想这一裁员事件也就直接崩解了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社会底线原则,而底线崩解的结果是联想组织内部已经没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信仰,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层次的组织,而实际上组织内部早已一盘散沙,这样企业组织就失去了凝聚力、战斗力,大家只为自己的利益负责,而不会为结果负责,也不会为过程负责,更不会为联想的未来负责,或者说联想的裁员彻底的动摇了企业的根基,从此联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依靠能人,而不是通过制度和文化(不是说联想没有制度和文化,而是说由于底线的崩溃,联想的制度和文化失去了效用),这也为联想的未来发展的不顺畅埋下伏笔。失去凝聚力、战斗力的联想,在企业日常的经营中不知觉的流露出来,比如最先体会到市场发生变化的是一线员工,他们应该将这种消费变化信息传递给企业最高的决策阶层,让他们对这种变化背后包括的趋势进行预见与判断,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再调整来适应这种趋势变化,或者企业的决策阶层能够主动的将消费者的消费者价值给想象出来,然后通过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底层的执行层来实现消费者价值,而联想组织缺乏这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能力,于是联想的经营就成了企业决策阶层的独角戏,这就是缺乏认同联想所造成的苦果。当PC业务、手机业务的潜能释放完毕之后,转型随之而来,而联想却不能够再一次的抓住机会,升华消费者价值,于是人类失去联想就极有可能,它在市场中的表现夜让我们大跌眼界,这其实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