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天府可乐重新摆上终端,被消费者拿在手里,我的心中“暗流涌动”,这也许源于我在重庆求学的经历。当时,在火车站等场所,还依稀能够看到天府可乐的影子,如零星的陈列、终端广告,或者一些关于天府可乐的议论。
从那时开始,两乐已开始大规模进攻国内市场。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之后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人说,天府可乐从消失到复出,就是中国民族品牌的一部血泪史。确实,民族品牌与国外巨头的合资基本没有好结果,不是被消灭就是被雪藏。等到大局已定,外资巨头们再把这些曾经风光的民族品牌放出来,但大势已去,如活力28、中华牙膏、小护士、北冰洋汽水……
2016年年初,在天府可乐品牌复出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经理钱黄用了“复兴”二字,足以看得出20多年来他们心里憋着的那一股劲。从感情上,我很支持天府可乐的复兴;从情怀上,我也能跟那个时代的消费者一样感同身受。但如果单靠感情和情怀,很难让天府可乐复兴,唯有创新才能复兴。
“情怀”作用有限
“还是熟悉的味道!”怎么听都像在说加多宝。广告语“一代名饮,天府可乐”,很难打动消费者,更不能引起共鸣。情怀为什么对天府可乐行不通?道理也不复杂:讲情怀,是对有一定阅历和社会经历的人说的,而可乐或者饮料的主力消费人群应该是16—35岁的年轻人,甚至更年轻的人群。年轻人群对天府可乐没有什么认知,情怀根本不起作用。
而且,这个民族品牌跟外资的血泪史,也很难激发出年轻人的同情。毕竟,今天跟长虹电视打民族感情牌、国货自强的年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那么,要怎么办?用销售人员的话来说,要怎么卖?
我们先来假设一下,如果按照两乐一样的方式和诉求卖天府可乐还有机会吗?有人说还有,只要老老实实、卖命苦干一样可以销售出去。真是太天真了,如果真是这样,天府可乐20多年前何必要合资,娃哈哈的非常可乐也应该在大城市风行才对。可惜,这些都没有出现,难道是他们的销售人员不够努力?
显然不是,娃哈哈的非常可乐10多年前在县城、农村市场是卖得最好的可乐,为什么现在不行了?不是销售人员不努力、不肯干,而是两乐市场重心下移,在它们的挤压下,已经没有非常可乐的市场空间。10多年前,两乐的主要精力在大城市,无暇顾及乡镇和农村市场,才给了非常可乐机会。
抓住新的市场机会
现在的市场情况对两乐而言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可乐的总体销量在下滑。天府可乐原有的市场没有了,新的市场或许正在形成中。健康饮料正在爆发,迎合新的消费趋势,这就是天府可乐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