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上有一种风气很不好,“恨人有,笑人无”。总觉得碰见熊,只要对手摔倒自己就可以幸免于难。
小米销量在2016年第一季度下滑之后,好多人蹦出来马后炮:我早就看它不行了。仔细一看,跟去年歌颂小米的是同一批人。
小米确实销量在下滑,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它为什么下滑呢?下滑是小米一家之痛还是行业趋势?下滑是一时之痛还是长久趋势?
很少有人用脑思考,但是市场常常用脚投票。恰逢一点资讯与小米两年合作协议到期,一点资讯立马转投蒸蒸日上的OPPO阵营,硬是接受了白牌预装和广告收入分成的苛刻条件,也要傍上OPPO这条大腿。
什么是白牌预装?一点资讯在OPPO手机里不能出现自己的品牌名称,这叫白牌预装。而经由OPPO进来一点资讯的流量,在产生广告收入之后,一点资讯要与OPPO分,据说分成比例是五五。
至于小米?昨天的明星,明日的黄花。
真的是这样吗?
小米为什么销量下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小米起势于智能手机风口。当时,苹果、三星、HTC三分天下,智能手机价格高居不下。雷军看到了智能手机普及化的大势,而普及的前提是价格必须降下来。
于是,小米定位于“发烧友的手机”,在定价上走了很巧妙的一步:比我好的,贵太多;跟我差不多质量的,我更便宜。
1999元的定价,本来在高价手机面前很容易陷入“low”和“山寨”的陷阱,但是小米以“发烧友”的定位和“供不应求”的饥饿营销方式,愣是让小米在低价面前站稳了品牌形象的脚后跟。
但是,很快,华为就醒过神来。“中华酷联”如今的走向说起来让人不胜唏嘘。拥有大把专利、制造能力、多年经验和线下渠道的运营商品牌们,由于贪图运营商渠道的利润,活生生错失智能手机风口,仅仅华为一家突围而出。其余或是被互联网公司收编,或是沦为边缘化品牌。
华为是有核心优势作为护城河的,而且这些优势并非仅仅靠“参与感”营销短期就能追上。在初步试水之后,华为很快调整了产品战略,确定了高中低定位的产品结构,高端做品牌,低端攻城略地抢市场,中端揪住对手猛揍,打得很有节奏感。
当然,对手突飞猛进,并非小米销量下滑的唯一原因。
其根本在于行业大势走向:2016年,智能手机第一个阶段的普及基本结束。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
一、二线城市的手机消费者市场教育完毕,消费者分成两拨:一拨直奔苹果而去,对任何其他品牌嗤之以鼻;一拨玩了一圈儿发现智能手机也就那么回事,智能手机除魅化,对国产品牌接受度增强,开始偏实用、偏性价比、偏参数,“不服跑个分”,对苹果党嗤之以鼻。接受国产品牌,意味着他们也开始接受除了小米以外的国产品牌,小米的老阵地竞争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