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战略品牌战略

百丽 王者的退败

  电商的冲击让实体店铺经营者惶恐不安,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百丽这个曾经鞋业的“王者”也被电商冲击的七零八落,寻求结构与战略调整已经成为其必然选择。

  从1992年投资200万港币成立的一间小厂,历时20余年,百丽发展到市值一度超过千亿港币的中国最大鞋业生产和零售公司。2010年营业额超过237亿元人民币,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大陆包括所有省会城市在内的300多个主要城市,产品辐射中国(含香港)、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或地区。

  “帝国”的衰落

  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步入一个衰退期。特别是房地产经济的非理性发展,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从实体经济中出逃。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大型超市门店总数仅在2013年就减少了2567家,全国月均关店214家;到2015年,关店潮仍有愈演愈烈之势。2016来势更猛!

  日前,百丽就发布公告称,截至2015年8月31日止6个月,百丽国际在大陆共有20506家零售店铺。其中13710家为鞋类店铺,6796家为运动、服饰店铺。其中,百丽的核心主营业务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了7.8%,集团对部分前景欠佳的店铺选择进行关店。

  与此同时,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1880.HK)于近日发布的公司2016-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今年6-8月,集团在内地净减少了276家门店。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关店3家。

  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如果同店销售持续低迷、恢复低于预期,鞋类业务分部业绩利润率仍有缓步下降的可能性。”在2016/17财年第一季度,百丽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幅度就达到了16%。

  被稀释的优势

  据了解,这家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旗下除了同名旗舰品牌百丽(Belle),还有思加图(Staccato)、真美诗(Joy&Peace)、他她(Tata)、天美意(Teenmix)、森达(Senda)、百思图(Basto)等自营品牌,还代理了一线运动品牌Nike及Adidas,二线运动品牌PUMA及Converse等,以及服装品牌moussy及SLY、Bata、Clarks等国际品牌的在华销售。其中,自有品牌主要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代理品牌的经营方式主要为品牌代理和经销代理。

  百丽过去那种以网点的密集度来赢得市场的战略,在资讯、物流都不畅通的年代,这种模式无疑让它得以迅速的占领市场。盛百椒曾许下这样的豪言壮志:“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

  然而,现在已经变成了消费者主导消费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及物流配送的发展,让百丽这一模式的优势被稀释殆尽。在激进的扩张后,曾经把百丽推上“神坛”的模式,正成为掣肘百丽发展的一大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关店收缩无疑就成为了百丽当下的明智选择。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