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互联网零售崛起,实体店业务不振仿佛正在成为一种常态。百丽贱卖,达芙妮市值缩水,美特斯邦威陷入困境……曾经风光的连锁企业辉煌不再,很多人开始相信,在中国经营实体店正在成为一桩危险的生意。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宏观的角度,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占GDP总额比重为44.7%,消费增长对贡献已经超过六成,有报告称,消费升级核心产业的平均增速在15%左右,是中国GDP增速的两倍多。至少从常理上说,实体店应该受益于基本面才对。
我們选择了另一视角来考察实体店的生存状况,即聚焦外资类的消费品牌,他们实体店的运营情况如何?是否在停止实体店的扩张?未来如何打算……由此管窥实体店的问题,究竟是全面性的,还是各家冷暖不同。
我们选择了7家代表性的外资品牌,选择标准是3个:第一,网络庞大,其店面随处可见,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第二,主要为上市公司,便于数据的采集;第三,在细分消费领域拥有代表性,在中国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服务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
为此,我们选择了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快餐领域的百胜(肯德基母公司)和麦当劳、快时尚领域的优衣库和H&M,以及运动服饰领域的耐克和阿迪达斯,数据主要是这些公司最新一个财年的财务报表。7个品牌未必能反映整体趋势,但是,仍然有一定的代表性。
整体而言,这些品牌实体店的运营情况依然健康,而且与大量本土品牌陷入关店潮不同,他们普遍致力于推进实体网络的扩张,其中部分品牌在绝对数字上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比如H&M和星巴克,根据披露的信息,实际关店数字非常少,中国依然是一个不错的市场。
当然,部分外资消费品牌“最美好的时光”正在逝去,开始回归其原本的定位,不再有那么多的光环效应,这体现在同店销售的下降和营业利润率的回调。此外,许多品牌也谈及,其销售受到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拖累,而利润率受到高人力成本的压制,但是,这并未阻碍其实体网络的扩张节奏。
尤其亮眼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两个外资运动品牌的成绩令人艳羡,在最新一个财年,均取得了超过25%的营收增长,中国市场为其全球贡献了可观的利润,特别是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已成为其第一大利润贡献地。
从这些代表性品牌的情况,我们有一个判断,实体店固然受到经济周期和技术演进的影响,但是,在中国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或许更多淘汰了未能响应消费者的品牌,借助强势品牌、优秀产品以及精细运营,仍旧可以收取大量的红利。诚然,一些消费领域运营实体店的挑战确实越来越大,比如快时尚领域,能否依托实体网络建立起差异化优势,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