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专业运动鞋市场,业界爆出的“头条”总少不了阿迪达斯(下称“阿迪”)、耐克以及Under Armour等知名鞋类巨头间的搏杀较量。
不过如今,一个与全球消费者普遍热衷的篮球、跑步及健身全无关联的休闲鞋品牌Vans,却凭借出色业绩及对目标人群的精准把握,“抢”下了国际大牌的风头——作为美国威富集团(全球最大成衣上市公司之一)旗下增长最强劲的子品牌,Vans于2015年已占据母公司总收入的17%;2016年全球市场业绩同比增速6%,营收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2亿元),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增幅高达20%。
既缺少阿迪、耐克年年升级的“黑科技”元素,也没有Under Armour花样繁出的新晋品牌跟上,款式设计单一的Vans帆布鞋何以“杀”出重围?
对标耐克,品类扩张终告破产
1966年,美国加州阿纳海姆市,由Paul Van Doren、James Van Doren两兄弟创办的家族小厂——Van Doren橡胶公司(Vans前身)开门迎客。兄弟俩最初目的很简单,将结实、耐磨的硫化橡胶底板鞋卖给受众,后经改良,这款鞋子凭借极强“抓地力”成为冲浪爱好者的最爱。
1970年代,加州遭遇罕见旱灾,大量公共场地废弃,经济陷入低谷;而因经济不景气辍学的年轻人,则就地取材玩起了滑板。性能独特的Van Doren板鞋又成为了“滑板男”的最爱,Van Doren公司正式更名为Vans。
瞄准时机的Vans开始主动向“滑板圈”靠拢,彼时最具盛名的滑板团体Z-boys一度把 Vans产品当成“队鞋”。1982年,一部名为《雷奇蒙德中学的时光》的电影,男主角全程穿着Vans鞋,并将其带向全美,这促使该公司年销售额从2000万美元迅速攀升至4500万美元。
可惜好景不长。风头正盛的Vans,急切地将目光转向市场范围更大的球类运动品,甚至夸下“成为第二个耐克”的海口!但后来愿望落空,1984年宣告破產,直到1988年被旧金山一家银行收购。
“1990年代,Vans差点从市场完全消失。”Vans全球设计部副总裁Stephen Mills分析,Vans的破产,证明当初转型运动品市场的定位失误,Van Doren兄弟在运动品领域毫无优势与专业性,却一直想突破“滑板鞋”低端形象,成为当时最火的匡威、耐克那样的品牌。但结果事与愿违。
“濒临倒闭之际,创始人Paul Van Doren仍笃定只要继续开店就能扭转颓势;可事实上,激进扩张背后却是‘10间店铺6间亏损的窘境!”Stephen Mills坦陈:1988-1995年间的滑板运动已走向低谷,耐克和Reebok(锐步)的跑步鞋取而代之成为潮流。由此看来,Vans的衰落,多是时代所致,任何品牌的客群都不会脱离整体市场环境而独立生存。
跨界突围,摆脱“滑板鞋”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