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开年,我们就看到了屈臣氏的转变。
这个仅用10年就扩张了3000多家门店的美容连锁巨头,近年正逐步丧失它的商业影响力。
2014年,屈臣氏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为163.1亿元,同比增长14%;2015年,其销售额增长9%;2016年,其销售额在中国市场首次下跌3.82%。
屈臣氏怎么了?
对于体量如此庞大的商业业态来说,表面上下滑的是销售额,而其蕴含的潜在隐患可能更大。日前,曾经一手创造中国内地屈臣氏神话的中国区CEO罗敬仁已正式请辞,接替他的是曾任屈臣氏中国的首席运营官高宏达。
随着新掌门人的上线,屈臣氏一系列新的动作慢慢在中国市场展开,而这会将屈臣氏中国重新激活吗?
屈臣氏为何会下滑
实际上,传统日化个护品牌及渠道的衰落,从宝洁的市场表现就可见端倪。一直以来倡导集合店模式、快速扩张运营策略的屈臣氏,面对消费者的迭代和消费形式的变革,进入瓶颈期乃至衰减局面,这是可以预见的。总体来说,屈臣氏的下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在美妆的“大电商”时代,决策迟缓
如今,电商对线下渠道的冲击几乎波及所有行业,尤其日化这种便于电商化运作的品类。而中国的美妆线上交易额从2011年的384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767亿元,每年以20%的增幅在整个电商行业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聚美优品、蜜芽网、小红书、海淘……在中国,美妆行业的“大电商”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者的美妆个护购买渠道正在向线上转变。
反观屈臣氏,2011年,屈臣氏首度进军网络商城,2013年推出掌上网店。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直到今年3月屈臣氏才宣布和天猫合作,尝试打通线上线下的渠道以及天猫旗舰店与屈臣氏的会员积分系统。这个时候出手,美妆电商市场的蛋糕已被瓜分得差不多了。
2.不能与时俱进的专业度和时尚感
不得不说,曾经的屈臣氏是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培育者,它在唤醒中国女性对于美容个护产品的认识上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屈臣氏的导购员入职前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在接待消费者时会针对消费者的个人状况做出相对专业的指导。
屈臣氏的产品也独具特色,比如,屈臣氏针对不少女性消费者穿高跟鞋被磨脚而开发出脚掌贴、脚后跟贴,这些小物件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在业界却打出了名气。
但屈臣氏这种专业权威的形象目前正在被消解。随着消费升级和国内美妆个护领域的成熟,新兴消费者的崛起,更加个性化和潮流化的服务成为主流,屈臣氏却没有完成角色的转变。屈臣氏也很少愿意跟风上架一些国内消费者青睐的当红品牌,有消费者坦言,对屈臣氏的依赖慢慢淡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在屈臣氏找到一些时下较热的品牌。不能带来时尚感、缺少专业度的屈臣氏注定会被新主流消费者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