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战略品牌战略

百丽跌落“鞋王”的背后

  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周末,商场负责女鞋销售的王芬,正在向顾客介绍一款刚上市便已开始打折的春款单鞋。据她表示,商场二楼品牌专柜的新款,打折的比比皆是。

  然而,折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大。记者发现,即使是在周末,女鞋区域的顾客数量,也并没有比服务她们的店员多多少。

  一直以来,百货商场首层都是“女鞋品牌”的根据地。无论春夏秋冬,只要走进商场随便逛一圈,人们就不得不穿过十几个女鞋专柜。然而现在,女鞋正渐渐从百货大楼的一层减少——位于北京西单的君太百货就是这样。百货商场一层主要的销售区域中,取而代之的,是进一步扩充的化妆品、护肤品和珠宝柜台。而更多的女鞋品牌则搬到了商场二楼。

  难以吸引更多客户群体,最直接的遭遇就是品牌业绩的持续下滑。“鞋王”百丽正是其中之一。

  百丽国际最新发布的2016/2017财政年度第三季度国内零售营运数据显示,该集团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13.4%,虽然运动、服饰业务同店销售增长4.6%,但仍然难以抵挡鞋类业务的大幅下滑。

  “鞋王”的江湖地位

  百丽创立于1991年,开始的业务主要是根据香港客户要求订制和制造鞋类产品,此后扩大到中国内地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开始,百丽建立起自有鞋类产品的品牌及零售网络,随后几年生意迅速扩张,成为中国女鞋的领先品牌。

  2007年百丽上市时市值高达670亿港币,一举超过了当时国美360亿港币的市值。上市之后,在资本的推动下,百丽加速跑马圈地,强势入驻各大商场,依靠开店扩张的策略迅速占领市场。记者梳理其上市以来年报发现,2009年,其新增鞋类自营零售网点681家,2010年这一数据高达1562家。2011年,百丽新增鞋类自营零售网点1958家,达到近几年高峰值。

  在当时没有其他消费场景的市场环境下,牢牢控制百货商场渠道给了百丽非常大的优势。2006年百丽的营收仅62亿港币,2011年百丽的营收达到了289亿港币,净利润从2006年9亿港币增长到了2011年的42亿港币。2012年前,毛利率一直在走高,体现了百丽垄断优势带来的定价权优势。

  凭借着多品牌战略,百丽几乎垄断了女鞋的销售渠道,建立起了控制零售端的模式。几年前一位基金经理曾经说:“凡女人走过的地方,都会有百丽。”足见当时百丽的市场地位。

  成也渠道败也渠道

  而如今,年轻一代的女性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晒出的鞋子特写照片,可能是Stuart Weitzman或者Jimmy Choo,可能是ZARA的新款或者某个不知名的淘品牌,她们会讨论某个女星的街拍同款,或者炫耀自己终于搞到了难买的阿迪达斯NMD……能让她们挂在嘴边的,已经鲜有百丽旗下的品牌。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