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8岁进工厂,成为拖拉机厂的一名电焊工人,上班几年后觉得无聊,就在街边摆起了四张桌子,开始卖麻辣烫。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1994年3月,海底捞第一家火锅城在四川简阳正式开业,我、我太太、同学和同学太太四人,就是海底捞的创业团队。
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只好买本书,左手拿书,右手炒料,就这样边炒边学。可想而知,这样做出来的火锅味道很一般,所以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
因为我们服务态度好、上菜速度快,客人都愿意来吃,做的不好客人也乐意教我做。我发现,优质的服务能够弥补味道上的不足,从此更加卖力,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我都二话不说去帮忙。这样做了几年之后,海底捞在简阳已经家喻户晓。
1999年,我决定将“海底捞”的牌子做到外地。海底捞走出简阳的第一站,选在了西安,因为西安有人愿意和海底捞合作。
但事与愿违,海底捞刚到西安头几个月都接连亏损,眼看就要把我们之前辛苦积攒下来的老本赔个精光。危急关头,我果断要求合伙人撤资,委托我的得力助手杨小丽全权负责,重拾海底捞的核心理念--服务高于一切!短短两个月内,西安海底捞店居然奇迹般地扭亏为盈。
我的想法比较开明,只要顾客有需求,我们就做。比如,早几年被网友们热评的火锅外卖,起因是我在开会时提了一句:现在网络营销很火,咱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实际上这一形式自2003年就开始了:受到“非典”的影响,餐饮行业陷入低谷,海底捞也未能幸免,营业额直线下降,往日宾客满座的火锅店变得冷冷清清。
身为西安店的经理,杨小丽开始寻思对策:客人不愿进店就餐,可以给客人送上门去。她马上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关于海底捞火锅外卖的消息。送火锅上门,这很新鲜,海底捞的订餐电话立刻响个不停。
为了送货方便,我们将传统的煤气罐更换为轻便的电磁炉,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这事当时还被《焦点访谈》栏目作为餐饮业在“非典”时期的重大创新进行了专题报道。
服务好你的员工
海底捞的服务员很多都是经人介绍过来的:老乡、朋友、亲戚甚至是家人……这种招聘方式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就餐的顾客是人,管理的员工是人,所以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我始终认为,只有当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真正快乐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后再透过他们去传递海底捞的价值理念。试想你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工作,自然就很开心,这种快乐的情绪对身边的人都是很具感染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