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石永恒)张雪莹出身医药世家,祖辈三代都从事与医学或药物相关的工作。自小深受医药知识熏陶的她,在中国最好的药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很轻松便拿到一份国外知名企业的offer。但是,这份在朋友、同学眼里光鲜体面的工作,却被张雪莹弃之如敝履,而原因仅仅是:离患者太远,感觉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有朋友劝她:价值不就是金钱吗?但对张雪莹来说,金钱只是价值的一部分,只有近距离地帮助到患者,才不枉所学。
2013年,她跳槽到国内最大的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协助公司成立研发部,帮助重病患者在全球范围内筛选最适合的医院和专家。迄今为止,经她之手直接帮助到的病患,已经多达千余名。此外,她还为患者提供国外最新药物、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信息咨询,被患者亲切地称之为“小百科全书”。
“小百科全书”是怎么练成的
中国有上千万医学工作者,但药学专业人才并不多。像张雪莹毕业的中国药科大学,很多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却是实打实的中国药学研究最高学府,拥有国家级的实验室。
在这里,张雪莹不仅学到了最新药物知识,还数次跟导师出席国际研讨会议,并积极参与国内某些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检测方法学的建立,以及参与编写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药学教学图书等。这些经历给了她更加广阔的视野,也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医学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在新药研发及临床试验上,存在明显短板。
张雪莹的一位校友,带着他在海外留学后研发了一半的新药回国创业,但最终却撑不过1期临床试验,就因为后续资金不足卖给了国外药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国内医院注重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相对较弱,而新药的创新研究,则还缺乏必要的生存土壤。国内的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流程都很长,很少有投资人愿意给看不到任何短期效益的理想主义买单。
而在美国,医院对医学转化研究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不仅是医院,社会上也是如此,每年都会有巨额的社会募捐资金被指定用于某种疾病的新药研发。如果新药效果可期,FDA还会启动快速审批通道,尽快让患者用到此种药物,药企的积极性也因此得到提高。
一场面试,给她提供了新的方向
张雪莹一直很苦恼:作为一名药学工作者,除了教学,或者在实验室做研究,还能怎样体现自己的价值呢?2013年的一场面试,给她提供了新的方向。
“当时面试我的,是盛诺一家的首席医务官。他告诉我,如果我不是直接研发新药,而是告诉患者国外有哪些新药、新技术可以帮助到他们,是否能让我更有成就感。”张雪莹回忆道。
这席话仿佛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国外有很多新药和临床试验,而国内患者并不知晓,这个信息不对称,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生命损失。而她,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所学,以及对国际医药信息的敏感,直接地帮助到患者做出选择。
“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毕竟没有直接服务过患者,但后来十分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张雪莹说。
有一次,医学部转过来一位肺癌ALK突变患者,国内可用的药物只有克唑替尼,但患者已经耐药,亟需新的替代疗法。而张雪莹刚好通过公司的合作伙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了解到,该院的Alice Tsang Shaw医生正在研究肺癌ALK突变患者克唑替尼耐药后的替代疗法,已经发现几种新的替代药物,且有些已获得FDA的批准。这个信息来得实在太及时了,患者知道后非常满意,直接预约了该医生。
当然,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必要到国外去看病。刚入职时,张雪莹一直担心公司会为了盈利而不完全尊重事实,但此后的一切让她彻底放下了包袱,甚至产生了在这家公司干到退休的念头。
曾经有一位NK/T淋巴瘤患者想去美国治疗,但当张雪莹帮他筛选医院的时候发现,这种病其实在亚洲地区更为高发,日本和香港的治疗完全不逊色于美国,甚至美国关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指南,都是源于日本和香港的研究。对患者来说,最经济的选择是香港;但如果推荐香港,公司可能会失去这位客户,因为公司的主要合作医院都在美国。
最终,张雪莹代表研发部为这名患者推荐了香港的Queen Mary Hospital,以及该院最擅长治疗NK/T淋巴瘤的邝沃林教授。让她欣慰的是,公司领导充分认可了研发部的分析报告,将结果如实反馈给了患者。作为一名医药工作者,张雪莹感受了公司对她的身份和学识的极大尊重。
这是一次没有任何借鉴的挑战
在张雪莹之前,盛诺一家还没有研发部一说,她的入职,直接促使了这一部门的成立。张雪莹此前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帮助到这么多患者。两年来,经她之手直接服务的患者就已多达千余名。
若说平日的工作有多辛苦,张雪莹倒并不这么认为。比起没日没夜地加班,她更在乎工作效率,而且也必须讲究工作效率,因为患者的病情不能等。有时候遇到病情非常紧急的患者,连夜赶分析报告也是常有的。
2014年6月的一天,张雪莹刚刚下班回家就接到公司电话,一位17岁的恶性颗粒细胞瘤患者,国内医院束手无策,亟需新的解决方案。病人家属非常着急,张雪莹感同身受,连夜为其查找资料。但是,恶性颗粒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病,公司没有相似案例可以参考,张雪莹只能在国外专业医学期刊和杂志上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疾病的信息。
幸运的是,张雪莹的功夫没有白费。通过海量查找,她在一本国外专业医学期刊上发现,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位医生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里边提到:一种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软组织肉瘤的药物Pazopanib(帕唑帕尼),在治疗恶性颗粒细胞瘤时效果明显。
张雪莹意识到这是一条非常有用的信息,她通过公司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取得联系,进一步进行求证。结果发现,这种药虽然没有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恶性颗粒细胞瘤,但MD安德森癌症中心正在进行此方面的临床试验,中国患者同样有机会参与。最后,这位患者顺利参加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临床试验,并且疗效非常好。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张雪莹看来,研发部这个名称其实并不确切,毕竟没有实体产品可以研发出来。出国看病本身就是一个新兴行业,而研发部在行业内又是盛诺一家首创,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出国看病服务机构有相关经验。张雪莹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摸索,慢慢来完善部门的工作职能。
目前,她所在的研发部已有6名成员,全部是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才;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精通英语。每天在专业网站上检索国外最新医疗信息,已经成为部门成员的一种工作习惯。此外,每隔一段时间,张雪莹还会主持研发部与国外合作医院进行视频远程会议,沟通医院近段时间的研究进展、治疗数据等,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做一份“对别人很重要”的工作
张雪莹有着邻家女孩般的文静,工作时可以几个小时不说话,工作之余也多是读书、画画;但一旦聊及她所擅长的领域,话夹子打开了就滔滔不绝。
两年来,她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角色,并为此放弃了很多。她曾经在SCI期刊发表过专业论文,但最终放弃了读博的机会。从外企离职后,家里也曾为她安排待遇不错的工作岗位,但都被她拒绝。她一心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做一份“对别人很重要”的工作。
现在,她主持的研发部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她不是医生,但对患者的作用胜似医生。美国有5000家医院、上百万医生,对于不同的病情,哪家医院最适合,哪位专家更擅长,如何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结果。
2014年11月,为了给一名胰腺癌患者提供治疗参考,张雪莹领导研发部成员用加班时间编撰了10万字的《胰腺癌治疗现状分析报告》。该书囊括了全球范围内对胰腺癌的研究进展、一线治疗方案,以及当时正在招募患者的500多项临床试验。不仅如此,还抽丝剥茧般地为患者筛选出了可行的治疗方案,以及适合参加的临床试验。
患者拿到《胰腺癌治疗现状分析报告》一书后,完全惊呆了:他期望的只是一份几张纸的分析报告,而张雪莹却给了他一本“著作”。说到这些,张雪莹脸上洋溢起开心的笑容,不是得意,是成就和满足——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期望已久的“对别人很重要”的工作。每当听到患者被治愈或者病情好转的消息,她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
元旦刚过,公司为所有员工准备了印有“2016”字样的笔记本。张雪莹翻开首页写道:“Happiness Comes from Helping Others.”这是她一个人的新年致辞。2016,她希望帮助到更多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