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刚需,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品牌所代表的竞争优势与溢价能力,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
然而,对于品牌之路,有很多企业总是不得其门,往往是在砸入很多钱推广之后,却得不到最终想要的结果。这是为什么?
我们先通过三个案例去看看那些成功打出品牌的企业是怎么做的?
1、丹姿·水密码:抢占补水细分领域领导地位
丹姿是一个本土日化行业里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起初,它是一个中档的化妆品牌,主要是在二三线城市里销售。2008年,丹姿研发出一个技术比较领先的补水产品。当时,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补水功能开始重视,但几乎所有竞品品牌只是在原有产品系列中有一款补水产品而已,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很高的地位。因此,丹姿创立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丹姿在补水方面领先位置的副品牌,叫水密码,抢占补水细分市场。
在这样的策略分析基础上,水密码就作为丹姿的一个副品牌创立了,后来改用wetcode英文名,便于水密码品牌国际化,走出国外。发展到2012年的时候,水密码不再是一个副品牌,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跳出了丹姿的印记,变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品牌,它的销量达到这个企业的60%。
其实,冠军企业不一定是做整个行业的老大,先做某一个细分领域的老大,这样可以不断去靠近目标,因为细分市场往往是很多企业没有发现的、不重视的、没有抢占的,因此有机会成为细分领域的老大。但如果一开始就想做全行业的老大,结果就是统统做不到,野心太大,目标太遥远,反而做不到。
2、红谷皮具: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卖高端服务
刚开始红谷皮具其实一直都是在商业步行街发展,一般好的百货商店看不上这个品牌,认为它的档次不够。
经过调研分析,红谷皮具在继承原有的优势下,有意去将其街店升级为包包搭配仓储和体验馆,增加客户体验感,传播一种生活方式,不光是卖包包,是卖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定制、刺绣等高端服务。
前两年,红谷完成O2O全方位体系的改造,包括pc端和移动端的商城。现在网络上有一些报道O2O已经没落,但事实上未来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如果谁先布局了,谁就赢得了通向未来的门票。也许现在O2O对销量的提升只有一点点,但是两三年之后带来的变化肯定是很大。当整个环境变成互联网化的时候,那些还在不屑的企业,就会没有了将来。
红谷的改变对它品牌起了很大作用。去年红谷推出一个红谷“玉”高端品牌,这个品牌完全是为了定制而打造,帮红谷提升到高端这样一个位置。很多国内的时尚品牌都不敢去占据高端,天生有一种自卑,觉得本土品牌就是卖低价,其实有时候对消费者而言,标价贵的才是他想要的东西。当然,提升品牌并不只是把价格提升就行了,价格提升只是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产品的包装、品质要做好和品牌核心价值要找出来,这样整个品牌价值就提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