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资讯品牌资讯

城市品牌打造的四条路径

  面向21世纪的城市应当是充满创新精神、积极面向未来的城市。城市品牌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城市形象塑造问题,而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角色转变和战略重新定位的调整。一个城市选择为自己建立一个品牌,就等于选择了一个时代,就等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中国城市品牌塑造的现状与误区

  当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探索城市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但究竟如何去建立一个城市品牌?实际上,许多城市在党委、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形象工程”还没有完全从理性和专业的角度看待城市品牌,当前中国城市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

  错把“宣传城市”当作城市品牌塑造

  城市的宣传工作只是品牌建设的手段之一,根据品牌的定义,品牌存在的真正领域是受众的脑海,而他们对于某一地理位置的全部体验才是品牌,宣传或者说传播活动通过对目标受众的认知进行影响,从而为整体体验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品牌建设过程是在城市品牌战略的指导下,通过管理城市与受众接触的每一环节以形成整体体验的过程。如果城市的宣传工作不是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宣传的内容以及宣传的口径与整体品牌规划并不一致,这种宣传工作就反而会对城市品牌建设的步伐形成阻力。

  “名城”还是“城市品牌”?

  “名城”这一概念实际上更偏向于城市的知名度,并不能等同于受众对其的偏好度,其间并不存在任何独特的品牌体验,如果没有了这种体验,就不会通过策划和推广对“名”进行维护和强化,在激烈的资金、人才、政策、旅游者的竞争中,有名气并不代表真正在市场上具备差异化的竞争力的特质。

  城市品牌定位失误,民间参与力量不足

  品牌定位是城市品牌化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而我国城市的品牌定位却普遍存在着盲目跟风、内涵单薄等问题,如“休闲之都”、“娱乐之都”等定位,用于诸多城市,缺乏特色。这就导致推广策略飘忽多变、朝令夕改,严重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其后果只能是城市品牌的空泛化,意味着所有的品牌化努力都可能是无效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城市品牌还强调国际视野,品牌化设计缺乏国际元素、国际视野,不利于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城市品牌化努力的价值。

  我国城市品牌化过程,大多是党委、政府绝对主导,社会和民间部门参与不足,缺乏坚实的群众根基,降低了城市品牌应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功能,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品牌工程后劲不足。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