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城市建设阶段、城市管理阶段,现在正在进入城市品牌阶段。过去不少地
方官员热衷于修建大广场,到今天城市管理者注重推广城市品牌,时代见证城市发展阶段和理念的转型。
城市品牌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城市品牌等同于城市声誉,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无价之宝。目前,各地政府对于城市品牌重视度空前提高,城市品牌发展的差异加大,同时城市品牌建设面临的困惑和误区亦不少。
宣传城市不等于城市品牌
宣传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只占5%,创造占80%,协作占15%。但是城市目前的品牌建设80%的精力和财力花费在宣传上。宣传对于品牌建设只是战术层面,多数城市的宣传是在没有品牌战略支撑下进行的。
城市推广营销只是战术措施,没有统一的战略整合城市所有信息,很难使城市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宣传一般是从城市本身出发的单向传播,而品牌完全不同,是站在城市之外,站在城市外部受众的视角来宣传城市,城市宣传是在深刻了解外部受众对城市旅游、投资、求学、居住等动机和情感体验基础上的有效互动。
城市的利益体是多方面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各自传播自己版本的城市形象,城市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形象,有的只是杂乱无章、自我矛盾的混乱名声;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在传播自己的“城市产品”,招商会、旅游推介、文化事件等等,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碎片化、不持续性问题突出。
城市并不清楚“捕捉—积累”声誉价值的原则,这些活动并没有强有力的建立起城市的良好声誉,各个城市处于一场无休止互相模仿的循环状态,经济价值的转化效率低,很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大家各自做了很多传播城市的工作,城市的软实力并没有提升,甚至下降。中国有600多个地级城市,各个城市在传播上都是各自分散、各自为战。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缺乏城市品牌整体建设的统筹部门。企业会设置专门的品牌部门从事品牌战略的制定、传播、管理和升级,但是,城市几乎没有专门部门统筹城市品牌工作。
城市宣传的工作主要是宣传部门承担,但是还没有把声誉建设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上。宣传部门很少使用城市品牌管理技术,对城市进行全面而有计划系统的定位宣传。城市品牌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同时也缺乏专业的城市品牌人才。一方面,政府缺乏品牌资产积累的意识,没有把城市品牌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来建设。城市管理者更换频繁,很少制定长远的城市无形资产累积发展计划,城市的品牌资产没有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不会出现在城市资产负债表,也不会出现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表上。而城市声誉的建设,基本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聚光、后人照亮的情况。如果政府不能首先担当起城市品牌建设的责任,城市投入再多的资金宣传,也很难产生源产地效应。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城市管理如同企业管理一样,还在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指导下,品牌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偏低,导致了城市声誉建设和城市战略规划、管理等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更不可能在城市的资源配置中得到足够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