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商战中有“占领才是王道”的观点,同时,在一线的销售市场中强调用品牌蕴含的观念或文化去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建议也大行其道,并且倡导将这种观点导入品牌塑造过程的思维也不少见。查阅品牌塑造相关的文献,实际做法也大多强调企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手段,却少于关注“上帝”——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缘于受古代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的训诫,以及“因其无私而成其私”的道家境界描述之影响,于品牌塑造过程,笔者从不认为占领才是王道,如果定要寻找“王道”,笔者倒是觉得给予才是真正的王道。
放眼全球经济发展史,因抱有“一个梦想”并通过给予他人成就品牌的例子比比皆是:100多年前,一个“使每人都能拥有一辆汽车”的梦想,造就了福特曾经的辉煌;30多年前,一个“让计算机进入家庭”的梦想,成就了微软帝国;时下,连续三年名列世界品牌价值榜100强、每年前进一大步的华为,也正是通过以“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的品牌精神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伟大的品牌,都有一个给予和服务的品牌愿景。
中式解读品牌塑造
谈及品牌塑造,时下较为流行的当数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而定位的过程,既是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过程,又可以说是品牌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过程。十几年的营销工作经历让笔者深知品牌塑造根本无法离开人工雕凿,但雕凿的过程一定要顺应民意,也就是满足消费者的“善良”意愿,从而最小成本捕获并占领消费者的心智。站在企业治理及营销的视角,为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提供最本质的内涵(服务、需求),才应该是品牌塑造的立足点,才应该是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毫无疑问,只有消费者才能造就企业,只有消费者才能成就品牌。
品牌打造是一个历史过程,刚开始可能仅仅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记住的无心行为,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心理学原理,即简单、独特、鲜明、投其所好的概念容易被人关注与联想,进而发现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概念最能打动人心,从而引起共鸣。现代营销教父菲利普·科特勒基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宗教文明,提出了品牌建设“识别、意义、反应、关系”四重递进发展层级关系,以及“突出性、性能、形象、判断、感情、共鸣”六模块金字塔模型(见图1)。笔者基于东方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思维,在此提出“产品、品质、品格、品德”品牌塑造“四品”金字塔模型(见图2),并尝试论述二者的差异。
通过查阅《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缩印版),大体可知:
产品:产:生产,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品:标准,等级。创造出符合一定标准的物质或精神财富即为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