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在这过程中,很多企业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品牌建设不能速成,打造品牌不是跟风喊喊口号而已。在中欧市场营销学副教授王婧看来,品牌建设过程中,企业很容易陷入几个误区。一起来看看,你是否也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以下这些误区?
企业都希望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也都希望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做到最大,借以在市场上找到一片立足之地。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去做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追根溯源地回顾一下:何为品牌?
“品牌”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可以回溯至15世纪,其本意是“用铁烧到红”,当时也仅限于指在牛身上的识别印记。直到19世纪,品牌一词才被应用到市场和商业领域中来。与符号识别度高且可见的“商标”或者LOGO不同的是,品牌相对而言更加抽象,甚至成了品位和身份的象征。
如何让自己的品牌与众不同?如何让消费者第一眼就能记住自己的品牌?如何维系保持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这是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思考、摸索的问题。但在摸索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忘了品牌建立的初心,不小心步入一些误区。只有避开这些误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误区一
把品牌当成手段
品牌究竟是什么?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领会到品牌的内涵和精髓,而是将品牌当成了一种手段。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对于很多国内企业而言,既往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必须要依靠品质优势和差异化才能取胜,而品牌正是品质差异化发展到极致的一种承载和体现。
中国企业普遍容易误入的一个错误逻辑是:既然成本优势已经不再,相比于渠道、物流等需要相当大投入的重型投资,不如选择发展品牌,它更像轻型投资,是效果立竿见影的捷径,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比较浮躁的根本原因。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每年都会带领两批高端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去欧洲调研海外知名品牌,我们发现,与中国一些较为成熟的品牌相比,这些海外知名品牌并没有将品牌当成一种企业发展的捷径和手段。事实上,成熟的品牌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和溢价能力,但这只是连带结果,不应该成为终极目标。
那么真正的品牌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企业管理者竭尽毕生精力,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不惜代价去追寻的理想,而非只是一种手段。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发展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在这三个“度”中做出自己的取舍。我们对品牌做出了以下的释义:品牌完整地定义了企业对其客户所能够承诺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一种契约,同时也规范了企业能够为消费者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一种对企业所做事情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