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资讯品牌资讯

品牌建设:登顶,还是救人

  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突破传统上单纯追求产品价值、市场价值或股东价值的单一价值取向,而是要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品牌战略规划、管理、传播、推广的全过程中,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口碑等综合价值

  近日,我国多地遭遇洪涝灾害,相关部委紧急发文部署抗洪抢险工作。有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在政府之手强力介入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自发站出来捐款捐物,为灾区群众献上一份爱心。

  事实上,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至今的近10年时间里,无论是国企还是有实力的民企,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都频繁出现在需要帮助的人们面前。它们中,有的捐助巨款支持抢险救灾工作,有的将自家产品整车整车地运往灾区,有的为贫困山区捐赠希望小学,有的专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

  按理说,为企业者应该以效益最大化为第一目标,为何大家却纷纷热心公益事业?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之间,是否有一个看不见的契合点存在?

  这个契合点确实存在,它就是品牌。

  哈佛商学院有一则著名案例:一个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半山腰发现一名奄奄一息的伤员。这时,登山队队长需要作出决策,要么把这位伤员送到山下的医院救治,代价是登山队此次登顶的愿望落空;要么无视这位伤员,继续向着目标前进,代价是伤员可能就此丧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种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

  第一种,放弃。如果队长选择放弃,登山队可以继续前进,但队员们心里肯定会有疙瘩,如果受伤的人是我,队长和队友们会不会同样放弃我?这样一个只以成功为目标却没有人情味的团队是否值得我全心全意付出?当然,登山队最终是有可能登顶的,但无论结果如何,团队的心肯定散掉了。

  接下来,更大的风险来了。队员们安全回家后,很可能会有人因为过于愧疚向他人袒露自己的烦恼,登山队见死不救的行为会被更多人知晓,进而面临社会舆论的指责,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遇到更多困难。也就是说,登山队虽然获得了一次成功,却失去了继续成功的机会。

  第二种,拯救。如果队长选择拯救,大家必须返回山脚下,这次登山之行很可能前功尽弃。可以想见,在返程的过程中,队员们的心情都是沉重的,但同时也是骄傲的,因为他们的选择虽然让大家离成功远了一步,却拯救了一个生命。队员们可以自豪地告诉所有人,在个人的成功和做人的底线面前,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当然,故事并不会这样结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令人动容的选择常常能带来额外的惊喜。比如,社会舆论的支持、亲人朋友的赞扬,甚至可能有其他登山队队员心生向往前来投奔,还可能有其他投资方心生感动而主动提供下一次活动的支持。可以说,一次看似毫无效率可言的选择,很可能给登山队带来更好的口碑、更大的社会影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高几率的外界支持。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