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嘿客是一个极其失败的企业转型案例。
两年的激进变革和商业冒险中,外界其实一直很不看好,各类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大多数批判声音仅是基于商业常识或市场直觉的“雾里看花”,隐约感觉顺丰病了,但什么病,病得有多厉害,又为什么治不好等深层次的问题,却不得而知。在顺丰内部,对于嘿客的失败,或有多种意见和看法,但因为是老板王卫强力主导的(错误)项目,也只能心照不宣,讳莫如深,刻意避而不谈罢了。
便是顺丰这次借壳上市,本以为将顺丰商业完全剥离,就可以靠雄厚家底和漂亮数据掩盖这个不体面的失败,但事实上不能。5月31日,鼎泰新材发布了相关融资公告的修订稿(以下简称新公告),加了近二十页的内容,做了更多、更充分的披露,从而使我们可以凭借公开的数据,直面顺丰商业转型失败的惨淡事实。
芝麻哥推演、分析、复盘嘿客(顺丰商业)项目的根本动机不在于粗暴批评或简单嘲笑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改革失败,而是要深入并系统地探讨顺丰商业为什么失败,现在完全剥离是否英明之举,顺丰商业未来发展建议三个层面的问题,以期给顺丰、王卫,以及其他转型的传统企业、民营企业家以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要不,十几亿元的投入和亏损,近两万人的奋斗和委屈,就这么悄无生息被边缘化,被刻意遗忘,也真是浪费和可惜了。
被边缘化的嘿客败得有多惨?
嘿客O2O项目(顺丰商业)的失败,首先是财务上的失败,用塌方式的“溃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我们先看一下这组数据:
(鼎泰新材5月31日发布的融资公告(修订稿) 271页0
在新公告中,“已剥离业务商业板块”自2013年-2015年造成的亏损分别是-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三者相加近-16.1亿元。而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顺丰商业自2014年开始集中铺设线下门店所致”。
我们再看另一组关于顺丰内部员工人数变化的一组数据:
(鼎泰新材5月31日发布的融资公告(修订稿) 134页)
新公告指出,顺丰员工从2014年12月31日的138,111人降至2015年12月31日的121,882人,下降幅度为11.75%,主要原因也是将“顺丰电商、顺丰商业两家子公司100%股权转让,其员工不再属于顺丰控股自有员工“。换句话讲,也就是将16229人变相裁员。再不客气地讲,就是老板犯的战略错误和失败压力,最终却是被近两万名颇具革新意识和创业激情的内部员工集体背负和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