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尔转型,我们能学些什么?
自2014年海尔集团总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元后,2015年海尔就将重点放在了加快孵化“小微”企业上。所谓小微,即鼓励全员成为创客,海尔变身为平台,成为创客作品的集中展示地。
今年初,海尔平台上已有183个“小微生态圈”,6万名员工在上面“创业”……作为传统企业中的领军者,海尔一路走到今天,其持续向上的轨迹,能否成为摸索中的中国企业的一个路标?由张瑞敏一手打造的“海尔模式”,能不能成为中国企业转型的一种典范?
本次复旦文汇管理圆桌论坛上,三位管理学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翻看历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抓质量到品牌到国际化,到现在网络化这样的一个历程,其实海尔一直在寻求变革。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海尔管理上的颠覆,并非是对自身过往历史的颠覆,而是对我们经典管理理论的颠覆。从转型路径来讲,我认为还是一种延续性的拓展。
海尔冲击了管理学理论
记者:如何界定企业的转型?企业的转型大致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黄丽华:转型(Transformation)一定是跟变革(Change)联系在一起的,相较而言,前者更为彻底。一个企业的转型往往包括八个方面,从战略到组织、人、产品、流程、绩效与激励、文化,甚至资源,都跟以前发生了变化。如果是组织变革的话,可能只是某一个方面,比如只是人力资源,或只是战略。但是转型一定是比较全面的,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都随之发生变化,而不只是单一方面的变革。
企业转型,战略先行。战略变了,企业的使命、文化都会随之改变。转型中的海尔正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海尔战略转型,其使命、文化、组织形态、员工,直至资源都发生了变化。以使命和文化为例,今天海尔的使命是“我的生活智慧,你的智慧生活”,这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海尔的“双创”文化,30多年来能够不断引领海尔的进步。
彭贺:企业转型,按照业务层面来看,一是并购转型,比如浙江的宋城演艺收购直播平台“六间房”之类。这种转型方式效率最高,但接下来会面临业务如何整合的难题。
二是退出转型,比如IBM出售PC、低端服务器业务,企业出售那些与未来战略方向不吻合的业务。
三是企业全面转型,这是企业基于对变化的环境考虑做出的战略调整,这一类转型缓慢而激烈。
四是创业转型,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通过创投方式或者成立独立的事业部发展全新业务。
记者:海尔最近一次的转型动作很大,对业界造成不小的冲击,各位如何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