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的王小川和美团的王兴,有一场三年前的饭局论道颇富盛名。
彼时,王小川认为以Evernote为代表的当红工具类应用「很难做成挣钱的生意」,工具的价值一定要透过服务体现出来,而身为Evernote的忠实用户,王兴明确反对这种判断,坚信用户价值必然带来商业价值。
有趣的是,王小川掌管的搜狗输入法在当时属于标准的工具应用,而王兴创办的美团,则是典型的服务项目,两人似乎都站在了对方的立场上,肯定对方的事业。
三年过去,Evernote的盛极而衰——CEO辞职、全球性裁员、关闭实体商店、停办研发者大会——似乎都证实了王小川对于工具产品的悲观不无道理。
工具产品打破宿命,原本依赖的是王小川首创的「三级火箭」的搭载模型,在PC时代,由软件之间的导量能够最终将用户带到浏览器,最终到搜索这个可变现的商品上,它之所以在移动时代失灵,亦是因为智能手机的App孤岛环境,削减了网页链接的售卖价值。
因此,曾经经营流量极其顺手的工具产品,多随移动互联网的渐成而被重估,具体的论证,看看迅雷和猎豹等代表型公司的股价表现便一目了然。
或许需要归功于王小川的居安思危,在输入法产品逐渐被其他互联网公司降权的过程里,搜狗的动作显得格外独特:
如同海纳百川的容器,它被设计了连接生活服务乃至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最早是从2014年起,搜狗输入法就通过「搜索候选」的方式,在关键词层面提供直达搜索结果的选项:
后来的「创业品牌支持计划」,搜狗输入法又将初创品牌的关键词进行云端记忆,强化用户的输入感知:
而在最近,「快速分享」则成为搜狗输入法继续拓展关联功能的尝试,使第三方的内容能够被直接唤起:
一切努力,都指向工具产品的短板:预期。
迅雷是用来下载的,暴风影音是用来播放的,卡巴斯基是用来杀毒的,搜狗输入法是用来打字的用户的明确预期,决定了工具的用途上限,而在很多商业化的场景中,工具产品往往需要和用户的预期搏斗,用户希望它只要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但企业为了发展又必须打破这种观念,于是就有了体验层面的冲突。
这里不存在价值判断,只有市场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