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以厚积为基础,联想以整合为特征。
战略是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纲领性、全局性和整体性谋划。公司之间的战略差异,短期通常看不出来,但是30年过去了,联想与华为的差异愈发清晰可见。
柳传志和任正非:惊人相似的创业境遇
柳传志,生于1944年,1984年40周岁时,作为主要创业者之一,以20万元创立联想(当时公司名称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先是**销售IBM、AST、惠普等国际微机品牌,但主要靠给进口电脑配装中科院计算所倪光南教授主导开发的“汉卡”赚到第一桶金。
任正非,与柳传志同岁,1987年43岁时从深圳南油集团辞职下海,以2万元创立华为。任正非比柳传志晚三年创业,刚开始主营**业务,靠**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赚得了创业的第一笔财富。
作为经典商业案例的联想与华为一北一南两家企业,它们的过去有太多相似的东西:
同样靠“**”赚取了第一桶金;
同样经历了由野蛮生长到文明生长的“蜕变”;
同样取得了令许多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商业成就;
同样有一位“教父”般的精神领袖;
同样怀有基业长青的梦想……
但是,人们注意到,近年来,这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华为业绩逆势上扬,销售收入和净利润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更是创造了销售收入3950亿元和净利润369亿元的惊人业绩。
反观联想集团,2015年财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全年净亏损1.28亿美元(亏损约合人民币8.4亿元),令人大跌眼镜。
比较一下华为移动业务和联想移动业务的业绩差距也许更为直观。
联想集团和华为分别为2002年和2003年进入手机业务领域,至2015年,华为宣布终端出货量突破1亿部大关,在国内市场超越三星成为第一名,并确立中高端手机品牌形象,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
而联想集团2015年只售出6600万部手机,在国内市场仅卖出了1500万部手机,且同比呈下降态势。
种种迹象表明,过去并驾齐驱的两家优秀企业,现在正呈现分化和差距扩大的发展态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对联想控股和华为两家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解构,尤其是对两家企业的核心价值、核心能力和业务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家企业选择的发展战略存在较大差异乃至明显差距。
由于企业战略与企业长效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企业战略的差异最终会以业绩的差距表现出来,只不过企业战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厚积而薄发。30年半个甲子,华为以“厚积能力”为特征的发展战略开始发力,而联想以“资源整合”为特征的发展战略似乎渐显疲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