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幅裁员之后,电信巨头爱立信再一次陷入业绩危机,衰退迹象有增无减。
根据爱立信发布的业绩预警,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可能严重低于预期,且看不到复苏迹象,随后爱立信股价暴跌20.90%,收于5.55美元。创出该公司9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市值蒸发38亿美元。
爱立信在声明中表示,第三季度营收将同比下滑14%至511亿瑞典克朗(约合58亿美元),创下10多年来的最大跌幅,而毛利率将从去年同期的34%萎缩至28%,创下自2011年来的最低值。这两项关键指标都不及分析师预期。爱立信还表示,第三季度营业利润只有3亿瑞典克朗,较去年同期的51亿瑞典克朗下降93%。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爱立信的股价已经下跌了近25%。无论是从业绩还是股价,都传递着爱立信岌岌可危的讯息。同时,与业绩下滑相伴的是裁员以及削减开支。
就在今年10月4日,爱立信曾宣布计划在瑞典的生产、研发、销售部门裁撤3000个岗位,另外还将裁掉约900名咨询顾问。这一次裁员被爱立信定义为成本效益计划。
爱立信成本效益计划由来已久,在2014年爱立信就曾宣布过一项约11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2015年3月11日,作为11亿美元成本压缩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在瑞典裁员2200人。同样,在爱立信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中,也给出了有关削减支出和适应全新市场环境的行动计划报告。
按照爱立信官方的说法,此举是为了确保爱立信长期市场竞争力,以及在技术和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但是早在2013年,爱立信的业务就已经被华为反超,丢掉了五大通信设备商(爱立信、华为、思科、中兴、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榜首的位置,可以说爱立信的核心竞争力是呈现下滑的态势,最直观的影响就是销售额跌幅的不断扩大。
爱立信销售额跌幅逐年扩大。
爱立信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收入为541亿瑞典克朗(约63.2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为16亿瑞典克朗(约1.87亿美元),同比下降26%。从业务层面来看,爱立信的网络设备收入为268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14%;全球服务收入为245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7%;支持解决方案收入为29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7%。
裁员、削减成本、业绩下滑、对手挤压……一系列事件都在说明爱立信站在了一个迷茫、急需变革的十字路口,也难怪传出被思科收购的消息,爱立信CEO卫翰思前不久也突然下台。
与爱立信颓败相对的是死对头华为的步步紧逼。如果拿2015年全年的数据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