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85度C进入大陆的几年时间,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
2007年,85度C进入大陆市场, 2012年,我看到漫天的新闻,说85度C已经快要超越星巴克,一时之间,似乎看到了一个国际性品牌的崛起。2016年,情况逆转。随着郑州最后一家店面的关闭,曾经宣称一年内在要河南开10~12家店面的85度C在当地已经没有了踪影。
其实,在完全退出郑州之前,85度C在徐州、上海等城市的店面已经纷纷收缩。
“重规模,轻管理”,这是媒体引用85度C老板的话。这大概也是职业经理人离职后,老板的意思表达吧。
但我不太认同是“管理”问题。
85度C的问题,有管理的成分,但本质上并不是管理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战略、商业模式问题,然后是品牌定位问题。
战略失误:“质优价廉”的时代已经过去
所谓的战略,就是如何保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优势。
“低价格,高价值”,作为一种宣传方式还可以吸引到消费者和投资者,但不能是战略。质优价廉的产品,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因为,从企业赢利和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而言,它不具备持续性。更为重要的是,直营店的规模发展还是需要赢利支撑的。
85度C在台湾的业务模式主要是直营,竞争对手是星巴克,咖啡是其主要品类。到了大陆,是直营还是加盟,一直摇摆。产品结构中,咖啡为辅,面包和蛋糕为主,其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星巴克,变成了其他面包店。
战略制定与战术实施的不一致,造成了企业理念与市场认知的错位。
首先,85度C的商业模式是“咖啡+蛋糕+烘培”的杂糅体,看不到什么独到之处,反而显得不够专业和聚焦。
其次,店数和市场份额在台湾超越星巴克,并不代表什么。那只是在台湾,不是大陆,也不是全世界;单纯从店数和市场份额也难以说明问题,市场份额的质量和持续性如何,目标消费者及在目标人群中的影响力如何是非常关键的。
再次,星巴克的消费体验是首位的。跟星巴克比较,一定要知道星巴克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星巴克仅仅是一杯咖啡吗?不是,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平价咖啡品牌却非要针对高端消费者,这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定位:85度C是什么?
品牌定位不清晰是85度C的又一关键问题。
定位就是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创建一个精准的、最佳的位置。 85度C显然没有做好。如今,85度C是什么?咖啡店?面包店?消费者恐怕难以回答。
肚子咕咕叫,去吃个面包,顺便来杯咖啡,这是解决饥饿的问题;而为了休闲去喝一杯咖啡,享受午后的阳光或者一种心灵的安静。这完全是不同的两种状态,也是有体验和感知上的根本区别。星巴克提供的是咖啡的综合体验,那么,85度C是什么体验?是平价、产品丰富?还是什么?核心价值很难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