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退守二三线,绕开电商建立根据地;另一面挺进线上,与电商势力正面交锋,凤凰单车正在打一场渠道网络大战。而目前,两军联动效应亟待提升,如何会师成了问题。
山城重庆,尤先生正把一辆登山自行车推进轻轨车厢,他将搭乘这班轻轨去往歌乐山脚下。俱乐部的其他成员都会在那儿集合,他们相约,将一同翻越319国道的山坡路段。
尤先生所在的骑行俱乐部唤名“凤凰”,因为所有成员的“坐骑”都是凤凰自行车。自网购这辆车以来的1年多里,尤先生一共参与了6次类似的骑行活动。在他看来,自行车不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已经被一群人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
国内还有许多类似的消费者。在他们的支持下,2016年凤凰自行车的销量达到302万辆,同比增长了41.78%。
退守二三线
凤凰能有这样的业绩,离不开它近1 000家终端门店,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郊区和区县。远离线下渠道所恐惧的高成本区域,凤凰终端门店保持着相对传统的经营状态。
重庆某区县老街上,一家凤凰专卖店由两个门面构成,大小不过二三十平方米。三面墙上以及地面上都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只留下一条窄窄的过道,一天之内并没有多少人进店。
店主介绍,当地消费者以父母群体居多,使用者以中小学生为主,儿童群体次之,且大多都是街坊朋友。这些到店购买的消费者,一般只有代步需求。所以,他们只需要说出日常最高频的出行线路,店主便能推荐相应款式。都是熟人生意,店主老老实实地推荐产品,消费者几乎都是百分之百接受,骑行试驾等要求很少出现。
专卖店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天放学。那时,会有很多学生过来做些修修补补的事情:抹点润滑油、紧紧螺丝、给轮胎加点气等。这里就像学生的根据地,约饭在这里会合、放学在这里等人,甚至有时约架都会在这里……
平日里,到店更换链条、换胎等维修业务也常有发生。不过,店主只会收取零配件的费用,维修服务从不收费。这些服务在店主看来,只是邻里之间的小忙。他们的词典里并没有那些新奇的概念:增值服务、用户体验、二次消费……
如果说他们有竞争,那么更多是来自于其他品牌的经销商。那些网络上的对手、那些共享单车,都离他们有些远。
时间拉回到2010年前后,电商开始辐射到传统自行车行业。这就像一次突袭,各种大中小品牌一拥而上,消费者在电商的洪流中,与传统大品牌作别。电商冲击加上高昂的地租成本,大品牌的门店越发不景气,开始节节败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