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华谊兄弟让出票房冠军宝座;2016年,出现首次净利润负增长;2017年一季度,首次出现了亏损。
电影本是一个可以“活久见”的行业,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百岁影业公司,仍活跃在大银幕上。然而上市才9年的华谊兄弟,却成功将自己從电影业内“除名”。这一切,始于其盲目实施“去电影化”,痴迷于资本运作与多元化,忘记了优秀内容的生产能力才是华谊兄弟最强的核心发动机。
光荣与梦想
华谊兄弟,这个一直在跨界中野蛮生长的文创企业,有属于它的光荣与梦想。
1994年,王中军和弟弟王中磊创立的华谊兄弟,借助为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大型企业安装统一形象识别标志,迅速完成了千万元级资金的原始积累。
1998年,通过和冯小刚合作推出冯氏贺岁片,华谊兄弟从广告界跳入影视圈,冯小刚的贺岁之路,其实也就是华谊兄弟的崛起之路。在冯氏电影备受追捧的年景,华谊兄弟保持每年20%~30%的全国电影票房占比。王氏兄弟当时的专注、执着、对内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华谊兄弟成功的关键。
“我和中军设立了一个目标,希望华谊兄弟变成一个百年老店。”
巅峰时期,王中磊梦想他的华谊兄弟能像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影业公司,历经百岁沦桑仍活跃在大银幕上。
可惜,“百年老店”梦在2016年戛然而止。
华谊兄弟的2016年业绩可以用溃败来形容。营业净利润金额为-4018.28万元,同比下滑108.52%。而在35.03亿元的营收中,又有约1/3的收入(11.19亿元)来自投资收益。
从2016年的票房收入看,当年的中国电影龙头仅排在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乐视影业、万达影业之后,几乎从电影产业版图中销声匿迹。
偶然成功催生“多元化”
2010年,华谊兄弟以1.48亿元投资手游厂商掌趣科技,6年累计增值了接近30倍。
电影是一个高风险的文化商品。相较于电影票房具有的极大不确定性,资本投资带来的奇高回报率,让王氏兄弟觉得自己已然是资本运作高手。运用资本杠杆对游戏产业收购、套现、获利的模式成了华谊兄弟的另一个经济增长极。
投资游戏产业的成功,让王氏兄弟坚定了华谊兄弟的多元化布局。
2014年,华谊兄弟提出了“多元化”路线,并开始“去电影化”,并宣布公司重心从打造精品影视作品,转移到通过品牌、IP授权,把内容制作能力、庞大的知识产权库等优质资源转化成实景娱乐、手游娱乐的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