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需要有长期的发展战略,认真做专、做精、做优自己的主业,并且要潜下身子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积小胜为大胜。
近几年来,贵阳人陶华碧的“老干妈”可谓是众人皆知、家喻户晓,“小商品”占有了“大市场”,2016年,老干妈销售额达到45亿元人民币。在国外的许多超市,都能见到老干妈的身影,所以美国闪购电商将老干妈誉为“全球最顶级的热酱”。老干妈经过20多年的发展,能达到今天的成就,创始人陶华碧自然有许多秘诀。作为经济学者,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三不”,即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这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乃至中国经济有特殊的启示价值,对许多经济学家的宏观思维定势也是一种冲击。
走出负债经营的误区
民营企业家是否要负债经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多年里,到处风行负债经营的观念。经济学者鼓动民营企业家积极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号召民营经济要敢于负债。其实,在企业长期的发展中,总会有缺钱的时候,总会有向银行贷款的需求。问题是在企业发展中,是不是始终处于向银行贷款之中,或者贷款总额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是否处于高位?必须予以澄清。
在微观层面上,或者做短期分析时,企业向银行借款、银行向企业贷款,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但是在宏观层面上,从长远来看,事情则远非这么简单,甚至存在很大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成百上千万的民营企业如汪洋大海,不排除有些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增长依靠负债经营。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常态,应该是大多数企业不依靠举债、负债经营,而是靠自有资本或自有资金;应该是大多数企业有存款而非贷款。否则,如果所有企业都是靠银行贷款、走负债经营的路子,这个民营经济就有问题。再者,假如民营企业家普遍存在依靠负债经营的思路,那么多银行贷款从何而来,银行能否承受?因为银行必须有企业存款,才有银行贷款,银行不可能只有贷款,没有存款。全社会企业都负债经营,必然产生悖论。从长远看,企业在某个时期可能是负债经营,但不应该长期处于负债经营的状态。如果长期负债经营,这个企业只有贷款,没有存款,恐怕银行不会给它贷款。
我认为,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来说,经济的成长主要靠自身利润的资本化,走资本积累的道路,通过滚雪球式的企业成长,不断做大自己的企业。这些年,由于特殊的发展环境,许多民营企业家放弃了原先的增长模式,变得心浮气躁,做梦都想一夜暴富,不惜以60%-70%甚至更高的负债率来追求企业的短期扩张、疯狂生长。这不符合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老干妈陶华碧一直坚持现款交易,秉持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的原则。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如无特殊情况,坚持不向银行贷款,依靠自有资金周转,实现了企业由小到大的稳步扩张,应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成功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