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为、OV、小米在产品布局上有哪些套路?)
2017年已经过半,各大手机厂商透过各种方式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第三方调研机构也适时发布了H1的调研数据。和年终报告有所不同,年中报告的氛围总要融洽得多,一是赛程刚刚过半,且胜负未分,二是作为旺季的下半年似乎更值得期许。
在某种程度上,年中的成绩单决定了手机市场全年的走向,喜忧参半的数字背后,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努力刷新自身的存在感。一边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存量市场,一边是消费升级引发的新一轮卡位战,相比于品牌知名度、第三方指数等,在90后和00后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存在感一词或许更能形容手机厂商的处境。
维持存在感的方式有很多,表面上是手机厂商的品牌营销、公关传播以及粉丝运营等手段,但最底层的因素仍然是产品,这是影响消费者认知的直接媒介。相应地,产品布局上的策略、规划或者说艺术,也直接左右了手机厂商的存在感。
是是非非的机海战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机海战术”是一个不太友好的策略,原因与三星、华为等在2014年之后的“精兵简政”不无关系。然而,机海战术却是占领新兴市场最为有效的手段,即便国内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仍然有一些厂商在延续这一做法。
小米便是一个特例。从最早的爆款模式到如今高中低端的全线布局,小米走了一条与主流品牌相左的发展路线,却也是机海战术在上半年最有力的背书。从小米公布的第二季度出货量来看,2316万台的成绩和70%的环比增长创造新高,雷军更直陈小米是第一家在销量下滑后实现逆转的手机企业,再一次风光无两。
小米的逆转和机海战术不无关系,一是华为和OV将竞争的重心转向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小米在中低端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二是印度等新兴市场开始成为小米重要的出货市场,尤其是红米系列庞大的产品线和重性价比的打法,非常有利于小米在印度这样的增量市场站稳脚跟。
机海战术意在满足不同梯度的用户需求,如果产品布局得当,也有机会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至少规避了发力单一市场的风险。
魅族似乎缺少了小米的那份幸运。阿里注资后的魅族在2015年初步试水机海战术,当年的销量暴增350%,也增加了魅族在2016年继续践行机海战术的决心。
仅2016年魅族就发布了14款手机,可换来的不是销量上的更上一层楼,而是一年半时间内超过13亿元的亏损。特别是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魅族近乎惨败。
2017年上半年的魅族尝试调转船头,将魅族和魅蓝品牌拆分,和小米与红米的品牌划分有着相同的逻辑。魅族改变机海战术之后能否回暖暂且不论,小米最新发布的小米5X和红米Note 4X高配版的价格梯度并不明显,打着双品牌的幌子,继续着机海战术的路线,对魅族来说才是最可怕的。毕竟小米已经开始在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上下功夫,对于其他选择机海战术的手机品牌来说,以此来刷新存在感并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