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度过多年的寒冬,开启了有条不紊的复苏之路。本土品牌强势反弹的同时,国际大牌也持续飘红。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始终有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品牌。
2003年,迪卡侬,这家来自法国的体育用品零售集团悄然入华。不找明星代言,不涉足体育赞助,即便进行品牌宣传,迪卡侬走的也是最朴实无华的实体广告投放。
即便如此,从商业角度上看,这家集研发、生产、物流、零售于一体的自有化运动品牌,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却颇为值得玩味。被称为是体育用品界“宜家”的迪卡侬,是如何在中国市场另辟蹊径的呢?
入华13年,从水土不服到扬帆起航
据了解,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迪卡侬就以生产商的身份来到中国,而在2003年,迪卡侬在中国上海开设第一家标准概念店—上海花木店之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源于法国的家族式企业,迪卡侬最初的品牌理念和经营模式是源于欧洲的慢节奏体验式消费。而在中国市场,在最初的门店选址定位标准上,迪卡侬就曾经走了弯路。
据生态圈从业内了解到的信息,迪卡侬标准概念商场的选址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周边道路网络、公共交通便捷,进出商场方便; 商场可视性强,在主要通道和次干道及停车场出入口有醒目感;对地块和营业面积的要求,建立单体独栋的商场。
此外,迪卡侬商场外部还需预留一定面积的空地,供周边居民使用,并配有免费停车场。
显而易见,这一选址标准在当时的中国遇到了不小的问题——在一线城市的市郊地区挑选交通便利的开阔地价格不菲,高昂的地租瞬间提升了产品的成本,使主打性价比路线的迪卡侬身陷两难。
事实上,退而求其次的迪卡侬只能降低其门店要求,上海花木的首家迪卡侬门店,在初期占地面积只有2000平米。
而迪卡侬入华时遇到的问题不止于此,中国受众的消费习惯,也让他们吃了一些苦头,其选址一半在距市区较远的郊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欧洲消费者习惯于以家庭为单位,在周末开车出行采购,但反观当时的中国,消费者更习惯于在附近的综合性商场完成吃饭、购物、休闲等一系列消费需求。
迪卡侬初期的艰难直接体现在扩张速度的缓慢,2011年已是迪卡侬进入中国的第八个年头,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有三十四家店铺。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异让这家公司的探索之旅充满荆棘。
欧洲的迪卡侬商场,都位于交通干道附近的市郊
不过在此之后,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于一站式大型商场概念的逐步接纳,迪卡侬的发展也迎来了转机。而在2014年,迪卡侬又在中国做出了战略调整,并首次提出了sMall概念店,将商场的占地面积控制在1500平米左右,且设在人流密集区或与商业密集区、综合性商场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