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日电 2016年7月29日,企鹅智酷与腾讯手机管家联合发布了《2016年手机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对遭遇安全危害用户的研究,描绘出高风险用户画像以及用户对安全高风险领域的认知程度,提醒广大用户增强防范意识,有效避免安全危害。
哪些安全高风险用户急需得到“解救”?《报告》显示,21-25岁“小鲜肉”和41-45岁的“父母辈”为核心受害人群,小城市及农村居民防骗技术接收渠道受限,容易陷入“熟人”骗局。iPhone用户备受来电骚扰和诈骗电话困扰,手机安全需升级。
用户的安全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在诈骗和病毒领域的安全意识需加强。《报告》显示,“节目中奖”是用户遭遇危害最多的骗局之一,占比高达49.2%,但用户防备心理较弱。2016年上半年资费消耗类病毒占比高达82.8%,而用户意识明显偏低。
高风险用户需“解救”,专业精英比家庭妇女更易遭遇安全威胁
近年来大量不法分子从PC端转移到手机端,手机用户面临愈加严重的安全问题。调查显示,每三个智能手机用户里,就有一个曾遭受过手机安全危害。这些受害用户呈现“全民特征”,且随着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等因素的不同,受害者比例有明显差别。
《报告》显示,手机上网时间越长,安全风险越高。33%的男性遭遇过手机安全危害,比例高于女性。“小鲜肉”与“父母辈”为核心危害人群对象,21-25岁和41-45岁是手机安全危害易感人群,其原因在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尝鲜心理强,易信他人,40岁以上年长人群的家庭、社会关系丰富,关系网易被利用。最令人意外的是,专业人员(如医生/老师等)和政府、机关干部、公务员等精英竟然位居前列,占比分别达38.3%和38.0%,相比之下,家庭妇女和无业人员反而不易被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