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算是一个。”作家田涛、吴春波在其著作《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这样评价任正非。
何为思想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定义,思想家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如果仅从字面意义分析,任正非做到了。他不惑之年创业,把华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做到了世界500强,并创立了开中国企业先河的企业治理大法。
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一路高歌猛进,创造着各种各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神话。然而,任正非却始终保持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色彩,说他是当今中国最低调的企业家也不为过。有人说任正非的低调行为造就了华为的传奇,而他还被人们冠上了“土狼”、“硬汉”、“华为教父”等各种各样的头衔。
任正非与华为
30年前的任正非也许没能想到自己如今的成就。1987年,一个43岁的老男人,由于经营不顺,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还背负200万元债务。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进棚屋。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创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的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像所有创业故事一样,任正非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除了他的信念,他几乎一无所有。
在销售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任正非决定要自己开始做研发。
他后来解释自己早期的这一次转型的原因的时候说:“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没能独立。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了。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以50余人的团队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这里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得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这是创业公司所常见的景象,只不过后来在华为成为了传统,被称为“床垫文化”,直到华为漂洋出海与国外公司直接竞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在欧洲也打起地铺,令诸多外国企业无法理解。当年12月,首批3台BH-03交换机包装发货。事后员工获悉,公司已经没有现金,再不出货,即面临破产。可是到1992年,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元,而当时华为的员工,还只有100人而已。这样的成长速度,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