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电商经济电商

美即薄命

  一个被外资糟蹋的国货。”面膜之王美即业绩暴跌的消息发酵后,对“外资和国货”之间的讨论又甚上尘嚣。

  正发生在美即身上的种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宝、丁家宜、小护士,在被外资收购后纷纷走向消失的前尘往事。

  但是回头看看美即这几年,如果没有被收购,美即仍然能继续面膜大王的神话吗?收购美即的欧莱雅,真的是蓄意为之吗?也许,“美即业绩暴跌”,只是一个美好神话终于等到了迟到的落幕。

  一张面膜构筑的美好神话

  美即的前十年,美得像个神话。

  佘雨原创立美即之前,曾主导了可采的销售。这是中国最早的本土面膜品牌之一,一度在国内面膜市场占据60%的份额。但是,佘却在2002年被可采踢出局。

  2003年,不甘心的佘雨原創立了自己的面膜品牌美即,那时候的面膜在中国还是特殊护理品,采取整盒销售。佘觉得应该把整盒面膜拆成单张卖,与其卖成几十元、上百元一盒,不如10元一片来得更有吸引力。

  利用当年在可采积攒下的渠道,佘雨原用单张面膜主攻屈臣氏,不仅开启了面膜的单张销售时代,还生生将面膜品类从“特殊护理品”推向了“快消化”。

  佘雨原的战略成了,美即也成了。

  2010年,佘雨原敲响了港交所的金钟,只有100万元注册资本的美即成为面膜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还因超额认购784倍,成为当年港交所的“股王”;

  2012年,这个只卖单品的公司,销售额超10亿元,占据中国面膜市场26.4%的份额,站在山巅傲视群雄,一时风头无两;

  2014年,欧莱雅以65.38亿港元高价收购美即,这是外资收购中国大陆日化品牌的最高额度。

  到今年春节前,欧莱雅在收购后首次公布了美即的业绩——2016年上半年美即已减值亏损15.796亿元。3月,美即又被爆出2016年回款不足2亿元,与巅峰期的13.53亿元相比,下跌了近90%。

  人们这才惊觉,美即这个原来的“中国膜王”,早被对手们甩在了身后。

  2016年线上面膜品牌Top10中,美即仅以2.1%的市占率排在第8位。在日化快消品中有这样一个规律,前4名品牌占据所有利润的75%,剩下25%才由众多小品牌蚕食。美即的处境可想而知。

  “现在销量确实是急速下降,说跌90%还是客气的”、“基本上已经接近崩盘,给专营店的折扣越来越低”、“以前每次进货300万元都敢拿,现在拿个10万元,都觉得有风险”……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