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正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不管从哪个方向走,都没有高处了。”这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林采宜对中国房地产的看法。而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打拼了近30年的王健林似乎早就洞悉了这一信息。
“高处不胜寒”,10多年来一直处于中国房地产高点的万达于8月12日通过官微宣布:万达将彻底告别房地产。
有关专家指出,万达退出中国房地产,其实早就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减少开发量,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出售资产。万达原来的发展方向已经到头了,开始将一些过时过剩的业务进行剥离。
按照万达的说法,“万达只卖掉了钢筋混凝土的肉身,而留下了轻资产的灵魂”。
脱壳
2017年,是万达动作最大的一年。2016年的谋划与新一年的变化,全部付诸实践。万达转型的目的是实现轻资产,对于重的部分,不得不舍弃。
7月10日,万达与融创签订协议,以632亿元的价格,将13个文旅项目和76个酒店转让给融创。
7月19日,万达、融创、富力,签订三方协议,万达将77个酒店以199.0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富力,将13个文旅项目91%股权以438.4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融创,两项交易总金额637.5亿元。
完成这宗“世纪并购”案后,万达又火速展开内部架构调整。据公开报道称,经过“改革”后的万达,主要变化表现在:一是万达在多个相邻项目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公司,统筹区域内的开发运营;二是万达文化旗下新设文旅、影视、体育3个集团公司,业务条线更加清晰;三是成立大健康集团(与商业、文化、网络、金融集团同等级别),进军医疗健康领域。
毫无疑问,万达对旗下经营的业务,分工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方向清晰。这次架构调整,丝毫看不到房地产的影子,万达已经从内部彻底“去地产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融创的合作中,并未涉及万达广场的相关交易,作为万达的“核心”资产,王健林在2015年宣布转型之初,就对它做了深远的谋划。
万达广场的转型主要分三步走:一是轻重并举模式;二是资产包模式;三是合作类万达广场模式。
2015年初,万达商业与光大安石、嘉实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钱公司4家机构投资240亿元共同建设约20座万达广场。万达以“轻重并举”的方式,正式踏上轻资产之路。
2016年底,万达商业与中信信托、民生信托、富力集团等,签约90个万达广场、共1050亿元的投资。约定2017-2019年,每年开业交付30个万达广场给投资方,净租金双方分成。这就是万达的“资产包”模式,对方拿钱投资,万达建设完毕后交付,后期再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