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富士康宣布,将联手台积电,竞购东芝半导体业务。据悉,受美国子公司西屋核电业务巨额亏损影响,东芝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边缘,被迫出售其半导体业务的部分股权来改善其财务状况。作为一家拥有142年历史和19万名员工的日本名门企业,东芝正面临着一浪接一浪的危机,陷在警报长鸣的困局里。
曾经,很多人都会拿东芝跟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以下简称GE)作类比。
如今,GE和东芝都不再生产白炽灯泡,而且都出售了不少家电业务。今天,GE是世界上市值排名第11的公司。相比之下,东芝则因欺诈性会计行为和经营核电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
东芝为何步履维艰?两个老牌灯泡制造商之间最大的差异又在哪里?答案很简单:业务模式不同。说白了就是如何赚钱。
东芝困顿的11年
2006年花费54亿美元收购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可以说是东芝如今巨额亏损、断臂求生的导火索。当时东芝的如意算盘是押注核电事业、开拓新能源。在并购西屋后不久,东芝便通过出售东芝EMI、银座东芝大厦、两栋办公楼,来保证足够的资金用于日常经营。这些资产出售在当时被当做是东芝对未来能源业的赌注,它所塑造的氛围是东芝企图缩短产业链并尝试转型的兴奋与期待。
但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对东芝的转型计划造成了戏剧性的影响。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各国有关核电站的安全标准变得更为严格,导致大量核电站建设无法按塬定计划进行,建设费用呈膨胀趋势。匪夷所思的是,东芝在2016年年底再次以2.29亿美元并购美国核电工程企业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消息公布后,东芝两天内在证券市场上蒸发近50亿美元。与此相伴的是,东芝从2015年就开始陷入的会计丑闻阴霾,企业在业内声名一路走向下行。据媒体报道,东芝聘请的独立调查小组宣布,过去7年,公司接连叁任CEO通过不正当会计做法虚增利润逾10亿美元,他们设定了不切实际的利润目标,并要求下属完成这些目标。调查小组在报告中指出,东芝管理松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叁名CEO都对管理人士施加压力,要求实现高销售目标。这些打着“激发潜能迎接挑战”的急功近利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员工的能力范围,但对上级绝对服从的下属们又无力反抗这些高压指标,只有在销售成绩上不断造假。
知名财经媒体人秦朔对日本企业如此评价:“在日本给人感受最深的是,太多的人认为家族、企业、社团、宗教等等,该是永远存续的团体组织。为了这个团体或者组织,很多时候日本人肯鞠躬尽瘁,不惜性命。”而与西方价值观里的责任与义务不同,“报恩”是日本文化的一大核心。对每一份“恩情”,都是一份必须偿还的“债务”,也促使了员工绝对服从上司指令的文化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