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电商经济电商

摩拜兴衰史: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曾经,摩拜是我最看好的物联网运营商。

  不仅因为它是“共享经济”风口上最炙手可热的角色,更是因为它的运营模式,很接近电信运营商,具备长期健康成长的特质。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摩拜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前向收费(从使用客户那里收钱),而且基于连接开展运营,怎么看都像是电信运营商的升级版。

  如果这种模式成功,那么电信运营商领域积累的人才和经验就有了用武之地,而电信运营商也可能找到自己进一步进步的空间。

  去年,在和很多人讨论共享单车时,我曾经坚定地认为:共享单车两巨头玩的是不同的生意经,如果时间够久,按照互联网模式发展的ofo,一定会输给搞精细化运营的摩拜。

  遗憾的是,4月初的一则传闻最终成为现实,摩拜被美团收入囊中,经营管理团队随即调整,原来的前向运营方式难以持续。

  我并不是说美团管不好摩拜,而是觉得自此之后,运营模式的质变会让摩拜变个样子,很可能不再是个物联网运营商了。

  带着些许遗憾,我第二次去盘点某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历程(上一家是滴滴打车)。

  共享单车的兴衰

  2016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上线,在APP上实名注册,缴纳押金即可租用的模式,让国人眼前一亮。

  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6月,ofo就在北大推出了共享计划。

  可以说,在共享单车兴起之初,两家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尽量避免相互攻击和比较,毕竟是在一起做大市场空间,尤其是在舆论方面,既要引导客户和监管部门接纳新鲜事物,又要斥责那些破坏共享单车的“坏用户”,还要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没有直接对垒,并不等于两家公司不相互较劲。尤其是在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里,两家公司交替发布融资成功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

  此时,共享单车已经成了热门生意,除了红黄之外,街上充斥着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和各色投资者,他们纷纷憧憬着,将这一低门槛的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然后被大佬收购。

  他们等来的不是接盘侠,是交通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指导意见》。

  随着对运营的监管规范化,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玩家退出,市场上除了两巨头还继续发声,其他声音渐渐消失。

  此时,市场上时不时传来两家共享单车企业合并的消息,貌似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故事又要重演。

  然而,2018年3月,ofo宣布融资8.66亿美元,领投的阿里巴巴,这则消息让两公司合并的可能性迅速降低。

  半个月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虽然CEO王晓峰投了反对票,但是根据游戏规则,美团还是如愿将摩拜收入囊中。

Copyright © 2015-2029,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Rights Received.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zhgyxlpp@126.com
您是第 532779 个访问者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