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到了“中年危机”?
企业如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会步入无可回避的“中年危机”。创立于1994年的海底捞,目前似乎正在面临这个尴尬。
2017年8月突发的“老鼠门”事件以来,海底捞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其事发后的“3小时危机公关”,不得不叫人惊讶、叹服。
公众的态度呈现了两边倒。一边是,赞赏海底捞的认错态度,坦诚、不装;另一边是,吐糟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一点也不能原谅。
这样的危机公关,在海底捞不只一次,而且每次都能赢得公众点赞,所以就有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原谅海底捞”的观点。而同时,面对危机的快速应对,在多数企业是鲜有出现的——不是遮遮掩掩,就是把问题赶紧藏起来、压下去。
但显然,海底捞收获的是多数人对其品牌的“认同”。
一个在餐饮行业、甚至在中国企业界都堪称标杆的企业,海底捞以叫人“学不会”之名,早已树立了至高的品牌形象。但事实上,这很容易形成品牌大(或者强)了以后,它说什么都是对的(或者好的),甚至被曝出些负面也是可以原谅的。而对于企业,伴随大规模开店和壮大实力之后,却往往容易忽略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就是扎实的管理。
食品卫生对于小餐馆,也许只是安全问题,但对于大品牌,则是致命的管理问题。
为什么流程不能执行到位?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过一段话:
“当员工达到几万人,就一定要靠流程,其实大多数高管都在制定一些很愚蠢的流程和规定,扼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现象海底捞也有,每个公司都会有。”
“如果去看看我们的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你就会震撼,我不敢说全世界最好,但绝对全世界一流。”
……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笑了:为什么张老板强调最重要的是流程和机制,但是落实海底捞门店,却依然出现了后厨老鼠爬行、污水不堪的情形?公司既然有流程、有机制,为什么没有执行到位?
这个对于每个企业都是很常规的问题,却常常做不好。为什么?
因为越是最基础的管理,越容易被忽视。落实到员工身上,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流程也变成了麻木的走过场。
所以,张勇很实诚地说:“海底捞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值得学,我们一年销售额也不大,对社会贡献也不多,学它干嘛?但是为什么连这个都学不会,我觉得是管理者掩耳盗铃,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故意不看,当然学不会。”
管理大师杜拉克讲得好:管理就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么,海底捞眼下出现的“污点”,显然暴露了门店管理中的漏洞,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公关的态度可以原谅,但这一点不可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