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消费分期已成为香饽饽,但行业的未来动向仍存不确定性。
2017年10月18日,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趣店正式登陆纽交所,并在上市首日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开盘价为34.35美元,较之此前IPO价格24美元涨幅达43.1%。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趣店在此次IPO中共发行了3750万股股票,融资额达9亿美元,不仅是美国今年以来第四大规模的IPO,更成为中国企业在美上市的最大规模交易。此举也让趣店一举成为消费分期领域的独角兽。
截至目前,趣店已完成了8轮融资,其每年的净利润也十分可观。据悉,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接近10亿元,同比增长695.2%。无疑,趣店已经成为了一家非常赚钱、业务增长飞速的公司。
“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资源,靠未来的收入减轻目前的压力。”这一理念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知,进而使分期消费成为一种潮流消费,并涉足了教育、医疗、美容、健身、旅行、汽车等多个消费场景。
作为信贷消费的一种,消费分期已经成为香饽饽,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行业的监管危机一直都存在,行业现状也久遭诟病,因此,趣店的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
场景转型
彼时火得一塌糊涂的校园贷市场,将主攻校园市场的分期乐和趣分期两家分期消费企业捧红了。
相较分期乐而言,趣店的前身“趣分期”于2014年3月才正式上线,主要为大学生人群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在这个平台上注册并经过审核的大学生,可以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京东、天猫、一号店、携程等所有电商网站出售的商品或服务。
尽管进入市场较晚,为了压倒竞争对手,趣分期初期便在校园里展开疯狂的“地推”。数据显示,到2015年,趣分期就覆盖了超3000所大学,拥有超5000名校园代理和上万名兼职员工。地推团队让大学生在校园寝室、厕所、公众的广告牌上,时时可见趣分期的贷款广告。加之强大补贴让趣分期迅速占领了市场。
将较高成本投入到抢占市场方面,尽管用户收效喜人,可还是让趣店在2015年亏损达2.33亿元。不仅如此,发展至2016年,伴随监管部门的进一步介入,让野蛮生长之下的校园贷业务难以为继。“裸条贷”、巨额贷款迫使学生自杀等丑闻不断爆发,这也让趣分期所在的行业泡沫破裂。
此间,趣店不得不放弃大学生用户群,转向了蓝领和白领,并且迎来了蚂蚁金服的强大流量支持。趣店的市场和销售费用在总支出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营收、利润都持续增长,逐渐扭亏为盈。公开资料显示,趣店在2016年赚了5.77亿元。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其退出校园贷后,解散大量地推人员,依赖支付宝渠道带来的效果。但趣店方面则进一步指出:由于总收入大幅增加,规模经济化,未来仍需拓展新渠道,减少对支付宝的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