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一时“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而今节节溃败,陷入转型困境。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服装行业的缩影,以纯、森马、班尼路、真维斯与佐丹奴等同样挣扎在泥潭里。
中国在加入WTO后,在国内外巨大需求的拉动下,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一批本土服装品牌企业如李宁、美特斯邦威、以纯、安踏等等。
诞生于1995年的美特斯邦威,于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董事长周成建3年蝉联“胡润服装富豪榜”首富。请《越狱》男主角米勒代言,在《变形金刚 3》中植入广告,2007年美特斯邦威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开设9000平方米商店,租金3300万,年销售额1.8亿,2012年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品牌100强。受益于产业集群带来的背景优势,在生产技术水平进步和物流组织体系的发展下成长迅速。
但随着品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服装行业整体品牌建设程度低、产品质量监管不足,供应链效率低、敏捷性不足,极易产生“牛鞭效应”,将消费者需求不断扩大,造成企业产能过剩,导致库存积压。
社会的飞速变化导致时尚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客户预期不断提高,品类管理难度前所未有,市场留给企业的前导时间更短,交货时间更加精准,企业的运营难度增大。随着当年的顾客成长后逐渐远离,并且伴随优衣库、ZARA、H&M等快时尚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美邦在竞争中开始力不从心。
中国的数字化“大跃进”式发展给企业家们带来了方向性的困惑。凡客为代表的服装品牌崛起,用不计成本的甩卖方式迅速抢走了美邦的人气。但创新理念是美特斯邦威不缺乏的,美邦是中国服装行业最早开始虚拟经营和加盟经营的开创者之一。美邦2009年推出了邦购,后续又有“有范”、“智造”等O2O项目,更是募集资金90亿元来向互联网转型。
投资亿元冠名网综《奇葩说》,但高曝光率并无法挽回美特斯邦威的市场颓势。2014年关闭了800家门店,营业利润约1.8亿元,但同比跌幅高达65%。2015年亏损逾4.31亿,2016年略微回暖后,2017年继续亏损,美特斯邦威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路口。
让美邦成功登顶又节节溃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供应链模式呢?
虚拟供应链模式埋下危机
美邦是本土最早运用虚拟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公司只保留品牌,进行商品企划、服装设计,把生产和销售环节外包出去,充分利用江浙和珠三角服装加工厂的闲置产能。但是这种传统的下单和生产代工模式也给美邦后来的库存危机埋下了伏笔。欧洲不少知名品牌都曾在这条路上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