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中,张嘉译主演的白嘉轩牙疼,郎中冷先生回了句:“你这好办,我这有刚从广西进的两面针(600249,股吧)药材,拿回去以后煎水含服均可,效果好得很。”
时隔多年,两面针以这样的广告植入重回公众视线。
曾几何时,“两面针”曾与佳洁士和高露洁一起,长期位列国内牙膏市场份额前三,独占本土品牌销量冠军,被誉为“国民牙膏”。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2004年A股上市,成为这支全国家喻户晓的牙膏品牌抛物线的顶点。从2006年开始,作为民族牙膏品牌担当的两面针主营业务连续遭遇12年亏损。更为令人唏嘘的是,在市面上,两面针逐渐销声匿迹,人们只有在经济酒店提供的免费洗漱用品中,才能偶尔发现原来两面针还活着,不过,它已沦为“低端牙膏”的代名词。
“2012年之后两面针对品牌做了重塑,但你要知道,品牌在一个人头脑里的定位,要改变是非常难的。”两面针发源地广西柳州一位老代理商告诉腾讯《棱镜》,即使是在对两面针深怀感情的柳州人心中,其也已经形成了低廉的品牌形象,尤其是在那些坚决抵制“low货”的年轻人心中更是如此。
今年5月,上交所一纸问询函,影响力似乎比广告对两面针知名度传播来得更广。在这12年赤字中,两面针依靠变现早年投资收益“吃老本”,勉强维持生计。在牙膏主业江河日下的时候,其多年来的多元化经营也效果甚微,这支顶峰时年销售5亿支牙膏的明星公司,如今总市值才20亿元。
对于那些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国有老品牌来说,两面针的兴衰,像是一面镜子。
“躲起来”的国民牙膏
2017年,两面针总共卖出了15.4亿支牙膏,这个不算小的数字却令人“尴尬”:在这15.4亿支中,有15亿支为旅游牙膏产品,家用牙膏销售量仅为4000万支,只占零头。十几年前在国内家用牙膏市场占有率还位列三甲的两面针,如今不仅被黑人、佳洁士和高露洁等甩在身后,甚至不及后起的国内品牌云南白药(000538,股吧)、冷酸灵和六必治,跌出前十的同时市场占有率不足1%。
很难讲,两面针是何时在人们心中变成了快捷酒店里的廉价产品,但其在家用牙膏市场中的扑街仿佛一夜之间。
两面针公司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柳州市牙膏厂,1994年,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柳州市国资局持股为第一大股东,期间几经改制,其大股东曾变更过为柳州市国资委、柳州市财政局、广西柳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但始终是一家正统的国有企业。
2003年上市前夕,是两面针的巅峰,当年营业收入5.8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营净利润高达2800万,光靠牙膏一个品类,收入就达到了4.42亿。要知道那个时候,如今已经1000亿市值的云南白药,所有业务相加总收入才不过13个多亿。
|